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痖弦:弦歌不绝,故乡情深

2024-10-13 22:52 阅读量:4k+

华人号:老家河南

河南南阳籍杰出诗人痖弦先生(1932―2024)于2024年10月11日在温哥华逝世。痖弦先生是在世界华语文坛有重大影响的诗人。本平台特发王幅明先生于2015年撰写的文章,作为对痖弦先生的缅怀和纪念。让我们一同走进痖弦先生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心灵在诗行间得以慰藉,也让这份对文化的传承与敬仰,如同他笔下的文字一般,生生不息,流传千古。

痖弦:弦歌不绝,故乡情深

作者:王幅明

痖弦本名王庆麟,痖弦是笔名,也是谦词。痖弦的本意是弹不出声音的琴弦。你自称取自陶渊明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之无弦琴之意。其真正的用意则是“这怪怪的笔名有一个好处,人们看过以后很难忘记”。作为诗人,痖弦终生发表诗作百余首,经自己审定收入诗集传世者,不足90首,较之多产诗人,可谓惜墨如金。几十年之后,许多当红诗人已成过眼烟云,而痖弦,却仍为海峡两岸及海外的粉丝、研究者津津乐道。其弦外之音不绝于耳。

与痖弦最初的联系始于1993年8月。听文心出版社社长牛雅杰讲起痖弦的两次故乡之行,备感亲切。痖弦是南阳人,我是唐河人,两县是邻县,同属于南阳地区,也可算作同乡。痖弦在台湾有大名,影响波及大陆和海外。南阳出了这样的才子,是同乡人的荣耀。当年我出了一本关于散文诗的书《美丽的混血儿》,书里引用了痖弦的名作《盐》,因有牛社长提供地址,我便把拙著给痖弦寄去,盼他赐教。同时,又另寄了一封短信,说到在牛雅杰与李元洛住处两人都谈起他。一个星期后,便连续收到他的两封信。第一封信是在收到书后寄来的:

幅明先生:

      《美丽的混血儿》收到,多谢。这样的论著,台湾还没有。台湾散文诗有人写,但没有人为散文诗建立理论。

       屠岸先生是前辈,我早年曾读过他译的惠特曼。我看了他为你写的序文,对《美》书增加不少认识。

敬请

文安

痖弦敬上 1993.8.31

一天后,又收到他的另一封信。显然,这是在收到我的信后写的:

幅明先生:

      唐河距南阳很近,我的朋友很多都是唐河冯友兰家的人,我们等于是小同乡。

    你的书可否再寄我一本?我试试看能否在此间出版。近年台湾出版界不景气,正经的文学书(特别是诗集和诗论),没人敢出,怕赔钱,坊间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读物。在台湾出书很难,本地作家也如此。

     牛雅杰先生是我好友,我两次回乡都是他照顾。李元洛先生近访合湾,刚回去。

     谢谢你在大着中评论了《盐》。《盐》诗是写咱家乡的。抗战时期,河南省西南一带一斗麦子换一斤盐,没盐吃的人眼睛会瞎。

    祝好

痖弦上 1993.9.1

说实话,收到信后我很感动。一是因为浓浓的乡情,另一点,则是他收到信当天就及时回复的职业精神。我们都同样做编辑工作,也同样都有职务,他当时仍在担任联合报副总编兼副刊主编,还兼任不少职务,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我一个月只看两本杂志,已感到没有时间回信了,一些信不能及时回,有一些信则始终未回。对照痖弦,敬佩之外,顿生汗颜。

一天后,又收到他的赠书,尔雅丛书的一种,由痖弦等编著的《极短篇美学》。他在扉页的题词上写道:“先生说散文诗是‘美丽的混血儿’,此语甚妙。‘极短篇’(大陆叫‘微型小说’)跟‘她’也有点血缘关系吧?”日期也是9月1日,说明是同一天寄来的。

“极短篇”这一文学形式在台湾的兴起,发端于1978年2月的联合报副刊。在开办此专栏的同时发表了编者按语:“极短篇是一个新尝试,希望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大的内涵;使读者在几分钟之内,接受一个故事,得到一份感动和启示。”由于联合报副刊和世界日报美泰两家副刊的大力提倡,“极短篇”很快形成了热潮,收获之丰大大超出了预期。《极短篇美学》便是此一文学现象的理论结晶。“极短篇”是小说,必须有人物和故事,散文诗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但它们有共同点:象金圣叹所说的“一笔作百十来笔用”的语言容量,尺幅千里、有限中包涵了无限的美学追求,则是一致的。这本书对于我颇有帮助。随后我又给痖弦寄去了另一本书《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书内选评了痖弦的《上校》和《如歌的行板》两首作品。他在收到书后的复信中说:“《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一书先生评了拙作二首,剖析十分深刻,我很敬佩,也很喜欢。我会在联副上发一则出版消息,使海外读者也知道此著的问世。”很快,我收到联合报1993年11月15日的样报,上面刊载了署名赵忠天的一则文坛消息,题目是《王幅明研究中外‘朦胧诗’》。这则消息虽只有二百字,但却引起台湾一些同道的关注。后来,莫渝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他一直保存这则消息的剪报,知道我研究散文诗也是从这则消息得知的。

当时,《时代青年》杂志正在开办一个专栏“名人人生10问”,我便去信向痖弦约稿。很快,痖弦寄来了稿子。他是这样回答的:

1、你成功的经验和秘诀是什么?

答:青年时攻学业,壮年时闯事业,晚年时修德业。

2、你喜欢读什么书?

答:我什么书都读,多读书不求甚解。即使无法全知全解,半知半解也行,总比不知不解好。

3、你最大的嗜好是什么?

答:读、写之余,听听或哼哼河南曲子。“李豁子离婚”—出,我百听不厌,也百唱不厌。

4、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答:我不怕烦恼,消除烦恼最好的方法是面对烦恼,把烦恼当成是文学的肥料。新诗既成,烦恼远去。

5、你是怎样看待金钱和名利的?

答:文人最好不要弃笔墨改抓算盘,贫穷是文人的宿命,改不了的。物质贫穷,精神才会富足。

6、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

答:我曾央人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不能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

7、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括?

答:闭门谢客,古卷青灯,自己恐怕没有那份耐力。倒不如盖一间茅庐,邀一群曲友,沏一杯苦茶,渔樵闲话闲话渔樵,帝力于我何有哉?

8、你喜欢与什么样的异性相处?

答:交禁人,游禁地,不食禁果!

9、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答:杨万里诗“万里不许一溪奔,拦得溪水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0、请你对想成名的人说儿句话。

答:世人爱名位是因为名后头有利,位后头也有利,但利是无尽的。佛已入龛,就接受香火,时间久了,脸就黑了。

这便是痖弦的夫子之道。一个纯朴、正直、智慧、清醒、精神至上,又深爱家乡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痖弦收到样刊后,又复一信:

幅明先生:

     《时代青年》二册收到。“名家人生十问”也读了,你処理得很仔细,调整了语气和标点,使拙文看起来比初稿好多了。你是很尽职的编辑人,跟我一样。一笑。

     谢谢你。

    敬请文安

痖弦上 1994,3,30

这封信又展示了痖弦的另一面:细致,对人厚道,时刻不忘对别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也给予肯定。

1932年9月29日,痖弦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杨庄营东庄一个农民之家。父亲为小学教师,酷爱文学,曾与同好创办石印文学杂志《黄河流域》。痖弦为独生子,他的血脉里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梦想。他6岁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跟随父亲到城里就读南阳南都中学。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半工半读,放暑假时尚需到乡下去拾麦穗。父亲对儿子要求很高,庭训极严,除课堂功课,还辅导儿子学习《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一些新文学读物,传授写作技巧。他为儿子制定了学业目标——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努力写作,争取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亮角儿”。梦想和现实常常打架。1948年11月,16岁的痖弦遇到人生的重大挫折。宛西会战的战火即将烧到南阳。南都中学便谋划迁到信阳,后来决定迁到更远的湖南衡阳,学生们别无选择,只有随着学校向南方流亡。1949年8月,陷入半饥饿状态的痖弦,在零陵县看到一河南老乡在招唤着“有血性、有志气的青年到台湾去!”,禁不住人家一锅肉食的诱惑,饭后便报名投入国民党军队,一直南下,先到广州,再乘轮船过海来到台湾岛。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为稳定军心,在军队里鼓励士兵学文化,继续完成学业,只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就发给正规的学历文凭。这使得一些中断学业的去台士兵完成了学业。其中一些人又出国留学深造,成了名家。痖弦也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1953年3月,痖弦以士兵身份考入蒋经国亲手创办的台北复兴岗政工干部学校影剧系第二期学习,功课中有排演话剧和广播朗诵,这使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1965年9月,痖弦因在话剧中成功饰演孙中山,荣获台湾“第二届话剧金鼎奖”最佳男演员奖。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青年,并获“金手奖”。1954年9月毕业后,痖弦以少尉军衔分配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干事、左营军中广播电台编辑兼外勤记者。在上学的同时,他又于1953年10月,参加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诗歌班学习,师从覃子豪等人。是年,以“痖弦”为笔名在纪弦主编的《现代诗》季刊发表第一首诗《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1954年结识张默、洛夫,参加创办《创世纪》诗刊。在左营军中广播电台,他与洛夫同事,两人同居一室,每天谈文学谈诗,相互交流切磋诗艺,兴致甚高。这是两位诗人创作多产且质量突飞猛进的一段难忘岁月。痖弦的诗作连续发表并屡屡获奖。其中有些获奖作品,如《火把,火把哟》及长诗《冬天的愤怒》、《血花曲》等,作者一直未将它们收入诗集。由此可以看出痖弦对待创作的极其严肃。他不容忍将自已不满意的作品流传后世。1957年,他以《印度》一诗,荣获台北诗人节新诗奖;1958年,他又以《巴黎》一诗,荣获“蓝星诗奖”。从此,他以创作实力奠定了在台湾现代诗坛的地位。1959年,27岁的痖弦加入了台湾“中国文艺协会”,任研究委员,并在香港国际图书公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苦苓林的一夜》(后改名为《痖弦诗抄》)。

《苦苓林的一夜》,运到台湾三百册书,由于手续繁杂,存放海关半年,等取出来时,封面已受潮腐烂了。痖弦决定自己重新设计封面,并把书名改为《痖弦诗抄》,装订后全部分送给亲朋好友,未曾交送坊间书否出售。

1961年5月,痖弦调回政工干部学校,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并在影剧系任教,讲述中国戏剧史、艺术概论等课程。1964年6月,完成政治作战学校影剧系大学学分补修,晋升为少校教官。1965年4月,与张桥桥女士结婚。1966年,以少校军衔退伍。1966年9月应邀赴美国,到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室作研究二年。1968年5月,英文诗集《盐》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同年10月,诗集《深渊》在台北出版。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1971年4月,《深渊》增钉版在台北出版。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翌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6年9月,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深造。1977年7月 ,诗作入选台湾《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10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归国后应《联合报》社之聘,出任“联合副刊”主编。1980年1月,升任《联合报》副总编辑,仍兼任副刊主编。此工作一直干到1998年8月退休为止。此后赴加拿大温哥华定居。

1981年4月,《痖弦诗集》在台北洪范书店出版。共分8卷,收诗87首,加上序诗,共88首。这是痖弦出版过的十几本诗集中收诗最多的一本诗集。其它的诗集,其内容都在这一本之内。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仅有的诗集。他在自序中说:“我常喜欢说一句话:‘一日诗人,一世诗人。’喜欢诗并创作过诗的人,对于诗是永远不会忘情的。今日春节,在漫天爆响的鞭炮声中闭门自校这一本旧作,不禁感慨系之:活了这么久,好像只得到如是的结论:‘人原来是这么老掉的!’又仿佛看戏,觉得刚刚敲锣,却已经上演了一大半。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说来,大概只有诗了。”

后一句话,的确让他言中了。痖弦从1953年发表処女作,到1965年写《复活节》一诗后便戛然而止,仅仅写了13年。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他用于对抗时间的,依旧是诗。他得到的许多大奖和荣誉,都是在停笔后获得的。1988年11月,获世界诗人学会颁赠荣誉博士。他的诗集《深渊》被评为台湾10部文学经典之一。2004年2月,痖弦应邀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美国德维文学协会主办的“向诗人致敬·阅读痖弦”活动。活动包括朗诵和研讨。会后编印《阅读痖弦》一书,收入痖弦诗作及对其评论,堪称洛杉矶华文诗界一大盛事。同年11月,获台湾第十一届东元奖。2005年7月,由香港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和徐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痖弦与二十世纪华文文学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痖弦应邀参加,并在会上接受了三个奖项:香港大学中文系颁发的“二十世纪诗学终身成就奖”、武汉大学文学院颁发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奖”、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颁发的“媒体英雄奖”,以表彰痖弦在诗学领域多方面的贡献。当年11月,“台湾当代十大诗人”评选揭晓,痖弦名列其中。30多年来,台湾一共评选了3次“十大诗人”,痖弦均榜上有名。2006年5月,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了痖弦有声诗集《弦外之音:痖弦诗稿、朗诵、手迹、岁月留影》。痖弦因有戏剧系出身的背景,有着低沉圆润的迷人嗓音,书中附有诗人亲自录音原声CD3张,这是他比别的诗人多一本“有声书”的重要原因。此书内容除收录诗歌代表作17首,还包括作者手稿,不同创作时期的生活照片。装帧设计考究精致,是爱书人难以抗拒的典藏之物。封底印有诗人兼评论家白灵的一句评语:“痖弦的诗是可以看的音乐,痖弦的声音是可以听的诗”,成为此书绝妙的广告词。

痖弦是台湾现代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就痖弦的诗观和创作实践来看,他与那些极力主张西化的现代派诗人有明显区别。他反对在对待中国古代和新诗传统上采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痖弦在《诗人手札》中说:“我们雄厚的文化遗产,值得向全世界自豪,但不可否认的,我也在这庞大的积累中发现某些阻止前进的因素。我们的关键是,在历史的纵方向线上首先要摆脱本位积习禁锢,并从旧有的城府中大步地走出来,承认事实并接受它的挑战,而在国际的横断面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现代文学艺术的朝香人,走向西方回归东方。”他对西方的超现实主义持某种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坚持一种创作方法,是孤立的作法,真正有智慧的诗人往往不囿于一种方法,而是把各种方法熔于一炉而集大成者。”他广泛地吸收西方诗人的经验,也继承中国诗人的经验。他重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认为社会意义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的不少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揭示生存与生命的真理。如代表作《深渊》、《乞丐》、《上校》、《盐》、《紅玉米》、《如歌的行板》、《坤伶》、《在中国街上》、《战时》等。有人认为,《深渊》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堪与艾略持的《荒原》比肩。他不倦地在中西诗艺的交叉处探寻,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创造出具有民谣与现代趣味变奏、戏剧化与知情合一的痖弦体。

关于对痖弦诗歌的评论研究,已有多部专著出版。1994年9月,萧萧主编的《诗儒的创造·痖弦诗作评论集》,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白灵、徐望云合著的《痖弦 郑愁予诗歌欣赏》,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龙彼德的《痖弦评传》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2007年5月,黎活仁任总主编的《痖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由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罗青说:“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诗坛上,能以一本诗集而享大名,且影响深入广泛,盛誉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渊》外,一时似乎尚无他例。” 白灵说:痖弦写诗13年,“相当于众多诗人的一辈子或甚至一百年所要追寻的”。短暂的写作岁月,论数量尚不足百首诗,却“可以抵挡众多诗人长长一生所创作的,……而且眼看还要继续抵抗下去”。

痖弦用一部诗集与时间对抭,创造了中国现代诗罕见的传奇。

痖弦虽然不再写诗,但他的生活一天也末曾离开过诗。除了诗人,他还有多个与诗有关的头衔:诗歌研究家、诗歌评论家、诗歌教育家、诗歌编辑家……。自1966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进行文学研究开始,他在诗的田园开始了多项新的开垦,且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作为诗歌研究家,痖弦以搜集五四以来新诗史料为起点,在《创世纪》上辟“中国新诗史料掇英”专栏,介绍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李金发、王独清、朱湘、孙大雨,废名、戴望舒、辛笛、 绿原等人诗作,并编写1894年至1949年“中国新诗年表”,后结集为学术著作《中国新诗研究》出版。 并编选《朱湘文选》、《戴望舒卷》、《刘半农卷》、《刘半农文选》等新诗史料文集。

作为诗歌评论家,其专论、诗评、序言收入《聚伞花序》(第一卷)、《记哈客诗想》等书。多次出任台湾多项文学大奖的评委。

作为教育家,在吴东大学、静宜大学、“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主讲新闻文学、编辑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及诗学等。在海峡两岸及多国华人文学讲坛发表演讲。

作为编辑家, 主编《创世纪》诗刊、《诗学》、《幼狮文艺》、《联合文学》等杂志,兼任华欣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华文艺》总编辑,长期担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痖弦出任《幼狮文艺》总编辑后,把杂志发展成四本,一本《幼狮文艺》,初中高中每个班都订阅。一本《幼狮月刊》,属于文化类。一本《幼狮少年》,仿照早年的《开明少年》,专门办给小学、初中生看的。还有一本《幼狮学志》,是给研究生和大学教授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四本杂志,他都是总编辑。此外,与他人合编《六十年代诗选》、《中国现代诗选》、《中国现代诗论选》、《八十年代诗选》、《创世纪诗选》、《诗学》《天下诗选:1923-1999台湾》等。主编《联副六十六年小说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联合报第十届小说奖作品集》、《联合报第十一届小说奖作品集》、《联合报第十二届小说奖作品集》、《一条流动的星河》、《我写故我在》等。其中多部图书获台湾“金鼎奖”等出版大奖,个人多次获台湾“金鼎奖·副刊编辑奖”等编辑大奖。1997年1月,举办“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提出“副刊学”的构想及蓝图。受到与会者首肯。1998年8月,痖弦从《联合报》退休。由九歌文教基金会、《文讯》、《幼狮文艺》等七个单位发起,于台大校友联谊社召开“弦歌不绝—痖弦的编辑岁月”欢送会,欢送痖弦卸下“联副”老编重任,赴加拿大定居,气氛热烈感人。这是对他40年杰出编辑生涯的总结和褒奖。临行前,获台湾领导人颁赠“华夏一等奖章”。

痖弦被认为是台湾文坛的奇人。无名氏(卜乃夫)认为他有三奇:一本诗集传青史;不只是一流诗人,还是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副刊主编、杂志主编,他办的副刊堪称有史以来最佳;创作难,批评不易,痖弦的诗论是杰出的,他又是一流的批评家。白灵说:“痖弦有四奇。以一本诗集独步诗坛,难有敌手,一奇也:于高峰处戛然终止诗笔,众目渴其诗如渴甘霖,却无所动心,二奇也:从杂志到报刊,均值文艺思潮之黄金时期,企划编纂、引领文学风骚数十载,三奇也:绝对的磁性雄喉,群众处谈笑风生,众耳如沐春风,四奇也。以此四奇,求诸海峡两岸诗人,亦极少有,说是空前绝后,或不为过。”(《迂回于耳涡的诗之流水》)当我们略知痖弦的经历,会感知白灵的话绝非溢美。

除去诗人、评论家、编辑家,痖弦还是一位重情者,绅士。天伦之情,家国之情,友情,爱情,乡情 ,犹如一腔热血,在他的血管里奔涌,形成他特有的人性体温。他是一位全身心浸润着儒家传统、又能恰到好处吸取西方智慧的中国士人。

凡是与他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的真诚所感染,所难以忘怀。而他在退休后不断受到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世界的礼遇,可以理解为社会对他的回报。

他是一位受人滴水之恩而用涌泉相报的人。当生活一度濒临绝境的时候,曾经有人及时伸出援手。痖弦对此终身铭纪,念念不忘。有诗友曾当众骂他“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此人过世后,他仍撰文悼念,因为那人西装口袋里的通讯录上,王庆麟的名字赫然排在首位。他与洛夫、张默被称为《创世纪》的铁三角,他们三人及诗刊主要同仁间的友谊有口皆碑。《创世纪》成为台湾存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诗刊,与他们的友谊不无关联。他虽然居住加拿大,至今仍任《创世纪》的发行人。

选择做诗人、文人,是痖弦的宿命。曾有从政的机遇,却被他巧妙地避开了。痖弦曾经做过蒋介石的朗诵员,台湾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军事学校,毕业的时候,蒋介石会亲自主持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蒋介石一定是要训话的。训活的记录都印成小册子,有时候没有新意见,就让这个毕业班,把以前的毕业训词拿来念。痖弦就被找去,在蒋介石旁边念训词。全校的学生在下面听。显然,念训词的人,政治必须可靠。经过考察,官邸的人要调痖弦,每天给蒋介石念新闻。他以热爱教书为由拒绝了。他知道,一旦进入官邸,就等于失去自由。没有自由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再有诗的生活。

痖弦是一位苦读者,博览群书者。他之所以能够在多项领域取得成就,源于他广博的修养,源于他是一位通才。我们从杨牧先生为《聚伞花序》写的序言里,得知痖弦在左营的兵营里如何读书。“在左营那两天,听他说夜间点灯阅读禁书的事,觉得不可思议,但也第一次体会到书有可能为你惹祸,原来如此。他说必要的时候,他甚至将那些借来的书中一些重要段落拿纸笔硬抄下来。后来他自己也公开谈到抄书的事:‘面对书中那些爱不释手或消化不了必须进一步深研的章节,惟一的办法是把它抄下来,有时遇到海内孤本,就整本抄录。’”痖弦把那些手抄本锁他一个小木箱里,伴随他走过许多地方。这是他最早的“书房”。后来,他撰文告诫青年朋友:不单是作家,士、农、工、商,每一个人都该建立自己的书房,哪怕是你拥有的空间仅有书桌中抽屉的那小角落,也能提供你精神支柱的来源。一个人在35岁以前,应把最重要的书都读完。除此,还要找一个好老师,请教应读什么书。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建议爱好文艺的青年朋友,坚持做好三件事:写日记,做读书札记,与文友通长信。这是他的人生经验。他受惠于斯,也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痖弦的爱情婚姻生活,并没有多少离奇曲折的故事,却在台湾的文化圈内传为佳话。他与张桥桥有着才子佳人般的姻缘。以痖弦的才情和知名度,追求他的女性一定大有人在,可他却偏偏认准了一个爱好文学的病弱的女护士,并成为她终生的护花使者。他与张桥桥1958年相识,一见钟情,直到苦恋7年后的1965年成婚。而这一年,正是痖弦停止写诗的一年。他后来在《“被害”者》一文中写道:“一个没有妻子的诗人时常在诗中写出一位新娘来,可是一旦他结了婚,却往往写不出诗来。何以故?莫非是应了巴尔扎克那句话:‘幸福杀害一切诗人?’我就是一个‘被害者’。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的词章能与生活甚至生命的本身相抗衡;‘过’一首诗比‘写’一首诗更美丽!”正如他所言,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诗意,比诗更美丽。痖弦为妻子写下一咏三叹的情诗《给桥》。张桥桥为丈夫写下至情美文《花非花》。张桥桥终生都在与疾病作斗争。而痖弦一生,常常深夜背妻子去医院看病,充当爱妻的保护神。他在加拿大的安家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环境适合妻子治病、生活。痖弦挑选房子,也是按照妻子的审美标准。由于外形极像一个“桥”字,他便不加思索地将此幢房屋取名为“桥园”。2005年,张桥桥抛弃病痛,飞往天堂。但她并没有离开桥园。她的照片依然挂在最醒目处。虽然相隔两界,夫妻两人心灵的对话从未停止。

痖弦的乡情终生未泯。早年,由于海峡的阻隔,他的乡愁只能寄寓于诗句。两岸开放后,终于等来了返乡的机会。1991年9月,痖弦偕夫人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探亲。他的老家距南阳城有45华里。到了村子,看到全村的乡亲都出来热情迎接,由于时间太久,很少有人能够辨认。故乡的变化很大,儿时的老屋已不存在,仅剩残垣。依旧不变的是永恒的乡情、乡音,百吃不厌的家乡饭。他仍能说一口纯正的乡音,让乡亲们信感亲切。他用台湾政府发给的老兵补偿金,在故居旧址上新盖了几间瓦房,供亲戚们居住,同时也作为自己返乡的临时寓所。他要办一件大事,为祖父母、父母、叔叔、婶婶扫墓立碑。痖弦老家有三座慕,一座是祖父和祖母的慕,一座是父亲和母亲的墓,一个是叔叔和婶婶的墓。墓碑都是痖弦新立的。墓碑上写着6个人的名字,实际上只有3个女人葬在这里。祖父死于土匪之手,始终未找到尸体。父亲病死在青海,亦葬身青海。叔叔也死在外地。在亲人墓前,痖弦万分伤感。当年他的父亲希望他有朝一日成为文坛的亮角儿,如今,这一愿望已变成现实,可是,父亲却无福看到。如果地下有知,他的父亲一定会感到欣慰。痖弦是孝子。2008年,76岁的痖弦与女儿一起,到青海寻找父亲的遗迹。他找到了父亲当年劳动过的农场,现在仍然是监狱。父亲在这里病故,也被埋葬在这里。痖弦冲着埋葬父亲的油菜田磕了三个头,在地里抓了一把泥土带回,以作永久的纪念。至今,痖弦偕家人已多次返乡。二次返乡时还为外公外婆、舅父母扫墓立碑。他多次带两个女儿回老家寻根祭祖。为了不忘本,他给两个女儿起的名字都打上家乡的印记:大女儿小名叫小米,大名叫景平;小女儿小名叫小豆,大名叫景营。小米、小豆,是地道的家乡特产。景是王家的辈份,平、营分別是舅家平洛和家乡杨庄营的其中一字。现在小米、小豆都已成家,痖弦还习惯这么叫。而且,还让两个女儿在家都要说南阳话。他十分怀念父亲任教时办过的“牛车图书馆”。牛车拉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从县城出发到乡下去巡展。他负责敲锣喊街。每到一处,村民和儿童们都会把“牛车图书馆”围得水泄不通,他是他最得意的时刻。由此,痖弦萌发了一个心愿:他将把故乡的老宅改建一个儿童图书馆,里面放一些他的手稿、书信、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2000年5月,痖弦第三次回故乡为已故亲人扫墓。13日路到郑州停留时,有幸与他相识。同事马新朝告知痖弦已在郑州的消息。几个南阳老乡约定与他一起共进早餐。早餐安排在龙祥宾馆,参与者另有诗人吴元成、田桑、冷焰、方向真等。因为都是同乡,又大多都在媒体工作 ,虽从未谋面,但一见如故,格外亲切。痖弦说他已退休定居加拿大。他笑称现在台湾“台独”势力猖獗,两岸剑拔驽张,说不定哪天会打起来,住在加拿大会更安全。这是玩笑话。后来得知居住加拿大的原因是方便给夫人治病。他动情地谈起乡情,初次回去探亲的感受,对父亲的怀念,也谈了他的编辑生涯,台湾的新闻出版业及政坛乱象。他认为,虽然国共两党曾经是仇敌,但不少政见却是一致的,比如都反对“台湾独立”。他表明他是彻底的统派。我提前把他在《时代青年》发表文章的稿费在财务室领出,当面交给他。

再一次见面是在10年之后。2010年10月27日,“痖弦中原行河南诗歌界座谈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省会诗人40余人出席。会前由冯杰等人陪同,参观了河南文学史展览。在当代展厅,他看到介绍他文学成就并有他照片的展版。家乡文学界对一位游子的认可,令他感动,特在展版前留影。许多人也在此与他争相合影。座谈会由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主持。该活动是由福建省文联、海峡文学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10海峡诗会——痖弦‘文学之旅’学术交流活动”的一部分 ,已在武汉、南阳等地举办活动,两天前从南阳移至郑州。在南阳,他又一次返乡为亲人扫墓,还参加了南阳市文联举办的“诗人痖弦原乡行座淡会”。在座谈会上,痖弦受聘担任南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南阳作家称赞他是“南阳诗歌的一个品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郑州大学教授樊洛平介绍了随行的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台湾旅美作家潘郁琦等来宾。痖弦首先致词。他深情回忆自己与家乡文学前辈和同行的交往,介绍了豫籍诗人在台湾的状态,并与在座诗人们进行交流。

痖弦幽默地说;“我是1949年离开河南的,我的河南话还停留在1949年。河南话后来有所改变,但我的河南话没有变化,是河南话的活化石,可能还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痖弦十分关注河南文坛,一直在画一个河南作家诗人的地图。从古代开始直到当今,出一个作聚诗人就画一个红点。现在他的地图已是“满堂红”。他说,今天看到这么多的诗人,可以说河南文学的星空非常灿烂。河南人口多,诗人当然多。河南的许多事业都在发展,文学也要加强。他回忆起河南文学前辈一些旧事。“我小时候把姚雪垠读作姚雪‘恨’(谐音)。后来我爹纠正了我。姚雪垠的小说写得很人性,写农民如何变成土匪,变成土匪的人还会对着一块田地说,这是好地啊,一脚能踩出油。这是很深刻的人性描写。”姚雪垠为什么能写出《李自成》,痖弦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姚雪垠年幼时,豫西一直有土匪,从未平静过。他本人也被土匪抓去过。他有这样的经历。”他还回忆起与老诗人苏金伞“约会”的一个场景:“1991年我第一次回郑州,约好和苏老在车站见面。那时他已经80多岁了。我跟他说,手里拿着一本他的《窗外》诗集的人就是我。那本《窗外》已经跟随我几十年。后来苏老还在扉页上题字:‘谢谢你保存了那么多年’。我特别喜欢他早年的《头发》,我念苏老晚年写的情诗‘一边走一边吻着’,问他‘吻的是谁?’苏老幽默地说‘谁还记得哪个龟孙!’”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痖弦说起生于河南渐川、同在台湾生活的现代诗人周梦蝶。“他受佛教影响,但又热爱生活,与佛教若即若离。过的仍是豫西农民的生活,不穿衬衣,摆书摊为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与一些女性有过交往,但他的情感比柏拉图还柏拉图。一次到家作客,家人以为敲错门而拒之门外,后来开门一看是周梦蝶,惊呼‘大诗人来了’!有一年生病,大家捐了不少钱,后治好病还剩下一些,他现在基本靠此为生。他的诗干净纯洁,把世俗与禅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建议河南有识之士能为周梦蝶办一次研讨会。流落台湾的大陆籍作家,最看重家乡的肯定。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家人在台湾生活的不少。痖弦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每次回河南都要到唐河看看。“过去不相信门当户对,通过与冯家人交往,现在信了。冯家人都很出色,其中有一个原因,都是门当户对。”

痖弦以诗名世,但他对自已的评价是“失败的诗人,成功的编辑”。他很看重几十年的职业编辑生涯。能够做到对作者的信件每信必复的编辑,世上能有几人?痖弦无疑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工作完回到家中,还要给作者回信,平均一天要回二十封信。他曾以通信形式对席慕容等人的诗作点评多年,使许多作家感念不忘。关于河南作家,他与许多人都有通信联系,其中与冯杰的联系最多,因为冯杰在台湾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冯杰笑称,都是开了痖弦老师的后门。痖弦严肃回应,台湾评奖都很公正,没有后门现象。

杨际岚先生感慨地说,《台港文学选刊》杂志创办26年,接触过不少台湾作家,对痖弦先生尤为敬重。他不仅是优秀的诗人,更是伟大的编辑家。因为发言的人多,主持人不得不限定,每人不能超过5分钟。角度虽各有不同,但对痖弦的由衷赞美却高度一致。

痖弦感谢杨际岚和樊洛平为他所作的安排。感谢故乡的厚爱。他认为故乡的肯定是最真实的肯定,也是最重要的肯定。

中午聚餐,有幸与痖弦同桌。大家排队请痖弦签名。他在我的签名本上题写这样一句话“幅明先生:咱南阳是诗歌的原乡,你是荷锄的勤耕人。”竖写,内容写在整页纸的中间,只占全纸很少一部分。章法独特,如能再加上几枚印章,就是一幅很有味道的书法小品。从一个侧面,我们看到大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勤耕人”一说,受之有愧。这是长者的勉励。我把事先重准备好的《河,是时间的故乡》一书送给他。他表示一定会带回温哥华认真阅读。

当晚7时,“红玉米——痖弦诗歌朗诵会”在郑大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一共19个节目,个个精彩。其中有他的诗作12首:《秋歌》、《斑鸠》、《盐》、《伞》、《乞丐》、《深渊》、《给超现实主义者》、《芝加哥》、《红玉米》、《我的灵魂》、《给桥》、《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还有听之令人断肠的张桥桥作品《花非花》。最难忘的是《盐》。我流泪了。我看到痖弦也泪影满面。后来他上台亲自朗诵他的乡愁名作《红玉米》时,说他一边听朗诵,一边不停地流泪。朗诵水平之高超出他的想象。他说:“中央电视台也不过如此。依郑大朗诵团的实力,完全可以组团到台湾去演出。”朗诵的最后一首,是痖弦的処女作《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一位女生朗诵。想不到朗诵者走下台后,竟把头上的发簪取下,送给痖弦作纪念 。一个唯美、感性的举动,令我对郑大学生刮目相看。我以为朗诵团是专业的。问过樊洛平老师,方知,全都是师生临时准备的。由此可以感知他们的素质之高,对痖弦诗作的理解之深。

三个月后,收到痖弦一信:

幅明先生:

       谢谢你赠我尊编《河,是时间的故乡》。好书名!

     《盐》入选,是我引以为荣的事。各家作品,以年龄序,算一算,徐玉诺、于赓虞之后,就是我了。论资排辈,不敢,也不够。但这一大把年龄,也只有站到前头了。

      我们通信很多,经验美好。这次难得见面,竟没有说上几句话,时间匆促,人又多,简直没有办法跟你单独吃碗芝麻计面条,说说寂乡话,只有期待来日了。

     《河》书我带回温哥华了,已读了你的长序,宏观的视野,予我以极目千里的感受。

    今日为农历年初四,谨在此祝福您新岁多福,万事如意!

痖弦敬上

2011农历年初四于温哥华

虽已年近八旬,但他几十年养成的职业习惯一点没变,依然坚持给文友写信。

2013年11月25日,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成为本届诗歌奖得主。授奖词说:“诗人痖弦数量不多的这些作品,以其原创性和高度想象力,以其对人生的敏感,对世事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语词、句式的创造,在新诗界影响深远。”痖弦应邀专程赴北京领奖。须知,这是一个已经停止写诗48年的诗人啊。这样的荣誉,可有相同的当代诗人享有?

2014年3月,痖弦与杨稼生通信集《两岸书》,由痖弦家乡的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他与南阳同乡、散文家杨稼生30年间的200余封通信。这些朴素的手札,透出痖弦对待故土故人的赤诚情怀。其中不乏珍贵的史料,能使我们更加完整地了解痖弦,了解海峡之水阻隔不断的文化血脉和民族亲情。

虽然身居海外,但痖弦始终心系故土。退休后,他自感有了新的使命。几乎每年他都会受到邀请,到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参加文学活动,发表演讲。他演讲的主题主要是华文文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他将利用自身的某些优势,致力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弦外有音的奇迹仍在继续。

(原载《名人传记》2015年第4期)

 作者:王幅明(上图右一),河南南阳唐河人,居郑州。编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顾问,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痖弦:弦歌不绝,故乡情深》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