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奋进!让青春逐梦海之南
南海之滨,椰林之畔,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脉搏在这里强有力地跳动。
自2018年4月中央决定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开放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引领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样板。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擘画蓝图。
今年,海南自由贸易港迎来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即将开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浩荡征程。
新时代、新命题,迫切呼唤新鲜血液、青春力量。一批批有思想、有理想、有眼界、有抱负的青年人因梦想而汇聚海南,扎根海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积极成为海南自贸港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新篇章中谱写青春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2023年12月31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记者 蒲晓旭 摄
2024年11月30日22时许,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内,已在发射区等候发射任务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高高伫立。灯光划破夜幕,映照着箭体上的五星红旗鲜艳明亮,“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醒目。
“5、4、3、2、1,点火!”22时25分,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尾焰刺破穹顶,直奔浩渺星河,以一箭双星方式将两颗试验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实现首发,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这一刻,我们参与并见证了历史。”全员沸腾的测发大厅内,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简称“海南商发”)团委书记林庆热泪盈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作为一项重大国家工程,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由海南商发投资建设、运行管理,自2022年7月动工起,878天全面完成建设并成功实现首发,补齐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航天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林庆说,“此次首发是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的首发,挑战巨大。”发射任务团队成员大多是航天发射的“新手”。商业航天的首发,也是这些年轻人的航天“首秀”。
海南商发青年团队
发射公司大流量喷水操作手姜凯回忆,2023年4月刚入职时,正在建设中的发射场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正在全力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当时,我从发射事业部被借调至工程设备部,负责协助一号工位的建设工作。深入施工现场,长期坚守在建设一线,巡逻整个场地。”
一号发射工位不远处的荒地上,有一排集装箱板房,商发领导、员工在这里居住办公。海南的夏天,这里会遭到蚊虫鼠蚁的侵扰,“有时还会遇到蛇”。环境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
为检验工程质量,高达83米的发射塔,姜凯和同事顶着烈日每天要爬三四遍。繁忙之余,他不忘刻苦钻研喷水操作知识。“一旦点火信号发出,火箭发动机随即启动,产生强烈高温尾焰,最高能够达到3000多度。”为防止发射台及其内部仪器设备因高温受损,同时降低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这时要相应启动喷水降温降噪系统。在完成借调任务并回归原部门后,2024年下半年,姜凯成功组织了四次一号工位喷水试验。
从事航天事业,让“00后”女孩陈文娟肩负一种光荣的使命感——“我们正在改变这个世界”。2023年大学毕业后,她本想当一名老师,却无意间“邂逅”了航天事业,成为一名塔勤厂勤操作手。
为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陈文娟白天积极参加专业培训,现场跟随师父观摩学习,夜晚开展组内交流及桌面推演,提升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2023年12月,回转平台安装完毕后,她跟随师父不断在现场跟踪调试,直到可以独立操作回转平台上位机,并参与多次吊装任务、合练任务。从凌晨到日落,她全程坚守在发射工位,力求精益求精。
“我深知这是一项高度复杂、风险极大的工程。每一个小关口、每一个小误差都可能对任务结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每一个环节我都以实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陈文娟说。
执行首发任务的二号发射工位,是我国首个通用中型液体工位,适配19个型号火箭的发射需求,采用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快速测发模式,为实现高效率发射打下坚实基础。自2024年6月建成后,二号发射工位于9月6日,直面超强台风“摩羯”的严峻考验。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保护它,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确保该工位供电系统安全,发射事业部供电组班长王龙主动请缨:“10年前我曾经历过台风‘威马逊’,我希望用自己的经验保护二号发射工位!”这位曾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参与过抗台风工作的退伍兵胸有成竹。
在与“摩羯”的交锋中,王龙与三位同事度过了“与外界失联的7小时”。
9月6日下午2时许,电力和通讯完全中断,二号发射工位如同海上孤舟,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狂风呼啸,暴雨猛袭。配电室是二号发射工位的心脏,负责为所有设备供电。王龙和同事用预先准备的钢棒固定门把手,并轮流用力顶住门,苦苦支撑了两个小时。他们合力推动重达一吨多的设备箱和其他重物,将门成功顶住,阻止狂风侵入。
暴雨肆虐,前置设备间内的漏水点增多,地下室走廊、配气间、抽真空室等地方都开始滴水。四人没来得及喘口气,立即投入新一轮作战中。他们迅速在漏水点放置水桶接水,并用拖把等工具将电梯前室的积水推进提前开好口的电梯井中。来来回回奔跑,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重要设备全都保住了!”9月7日清晨,王龙和同事满身大汗从二号发射工位前置设备间地下室走出来,第一时间检查避雷塔、发射台等关键设施,确认一切安全无恙后,才放下心来想办法和家人通电话报平安。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取得圆满成功
11月30日晚,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金色火焰,映透山海。站在高处执行任务的王龙,听到发射场内来自四面八方的欢呼声,成就感油然而生。
“如今首发成功,我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航天人!”林庆激动地说。这次首发,是海南“向天图强”战略的起步,也是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巨大进步。他告诉记者,2025未来,海南商发将以每年十余次的高效率,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加速键”。
关于航天,姜凯有一个“浪漫而伟大”的梦想:“希望我们未来可以发射越来越多的火箭,让中国的卫星闪耀太空。”
“航天和深海,是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两大热门领域。然而,相较于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我国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深海所”)副研究员,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主任陈俊说。
陈俊口中的“深海”,指的是海洋中深度大于1000米的海域,而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域则被称为“海斗深渊”,通常是板块俯冲形成的海沟区域,是当前人类认知最少的地球生态系统,代表着深海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最前沿。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新纪录,为中国人进入深渊世界打开了大门。
2022年,实验站完成海试后,团队合影
2013年初到深海所时,陈俊还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彼时,中国科学院正筹备“海斗深渊”先导项目,陈俊的导师——时任深海所总工程师张艾群刚开始组建深渊着陆器团队。“虽然‘蛟龙’号具备下潜至深渊的能力,但要满足深渊科研任务,还亟需研发新的装备和探测取样装置。”
“针对深渊着陆器,国外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国内,还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陈俊对自己的要求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出有特色的科研之路”。
自主创新,绝非易事。“科研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困难和挑战。”陈俊说,“有时需要迎难而上、攻坚突破,有时需要转变思路、灵活变通。”
就拿耐压性来说,“海里每深10米,物体承受的压强就增加一个以上标准大气压,如是1万米深度,就是1000个以上大气压,相当于一个手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就得承受约1吨的重量,这足以摧毁大部分的科考设备”。面对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团队的青年人在约三年的时间里,不仅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还开展了大量压力测试和试验模拟。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凝聚着团队心血的“天涯”号和“海角”号深渊着陆器,首次跟随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探秘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万米深渊科考活动。
陈俊清晰记得,在“天涯”号成功完成既定7000米的任务后,航次领队在现场抛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能不能下到万米?”
“彼时,着陆器是按7000米标准设计的,若下潜深度过大,控制系统无法工作,着陆器就只能靠声学信号接收指令。一旦声学信号不稳,着陆器很可能回不来。”陈俊说。尽管早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万米技术路线,着陆器的浮力材料和声学装备的指标也是万米级别,现场改造仍然很冒险。
本着“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科考精神,万米下潜势在必行,这让现场的科研人员备受鼓舞。陈俊和团队当即在船上对“天涯”号进行改造,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问题,着陆器上指标没到万米的设备,能拆则拆,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的采样装置。经过三天的“艰苦奋战”,改造一新的“天涯”号着陆器,承载着团队的目光与期待,朝着万米海底再度下潜。
2016年,“天涯”号着陆器现场完成改造后,准备开展首次万米下潜作业
“之后,我们在船上度过了难熬的十多个小时。”陈俊说,“着陆器接连两次都没能按预估时间上浮,所有人都非常紧张。”他至今记得,凌晨1点,在漆黑海面上看见着陆器灯光闪烁的一刹那,早已等待在甲板上的满船人员欢呼雀跃,“就像看到黑夜中最亮的星”。
为实地测试装备,陈俊常年“漂”在海上,“最长一次在海上待了两个多月”。他多次带领团队参加深渊科考,克服了海况恶劣、高强度、大深度作业的挑战,曾创造4天完成8次万米下潜的记录,被同事笑称是“深海班车”。
迄今为止,陈俊带领团队研发的十余套谱系化深海着陆器已完成300余次下潜作业,万米下潜频次和次数均为世界最多,助力科学家们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开展5000至11000米不同深度等级的综合科考,取得了大量深渊环境测量数据、万米近底水样、沉积物和高清视频,在深海约7000米处捕获了狮子鱼和体形巨大的端足类钩虾,创造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科考纪录。
“下到万米深的海域不是为了‘蜻蜓点水’,而要长期停留,深入探索海底水质、地质、生物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陈俊和团队都有个心愿:深渊采样要做到像超市购物一样安全和方便。
基于此,陈俊将目光投向“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是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深海装备技术体系,以深海基站为核心,集成兆瓦时级能源系统,可在海底实现长期驻留,可携带多种无人潜水器,并可接入生物实验室等平台,在深海原位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和实验。
“我们通过与院内外十余个团队协同攻关,突破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实验站总体、能源、材料、传感、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陈俊说。
多个深海“神器”接受万米洗礼,推动中国在大深度科考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深海科考由“进入”向“探测”和“开发”继续推进。
“目前,我们在深海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陈俊说,“但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在技术上不断超越。”
清晨时分,阳光从雨林间倾泻而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高级工程师米红旭和护林员沿着盘山路向鹦哥岭深处进发,通过巡查保护热带雨林,在细致观察中揭开自然奥秘,记录雨林万物。茂密繁杂的植被像条厚实的绿毯,从山脚直铺云间天际线。
在这片面积为4269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米红旭度过了12年的光阴。这里是他的实验场,是他的摄影棚,更是他实现人生梦想的热土。
2012年,米红旭自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当年,在鹦哥岭志愿者精神的召唤下,他与女朋友蒋帅双双挥别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奔赴鹦哥岭,开启了热带雨林保护的绿色征程。“这是一个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是一个魅力无穷的神秘世界,等着我们去研究和保护。”
米红旭(前排右二)和团队在工作中
在鹦哥岭的时光,让米红旭感到充实而快乐。虽然“山上蚂蟥特别多,它们会顺着裤管一直爬到大腿、肚子上”,但工作中总有一些画面让他感动。
“每天早上破晓,海南长臂猿雄猿开始鸣叫,雌猿听到后加入跟他‘互诉衷肠’,再到全家大合唱。”米红旭说,“令人欣喜的是,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个位数增长到了现在的7群42只。”
他感叹:“在鹦哥岭工作,经常能发现大自然中意想不到的美。”
为高效监测生物种群,米红旭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并有效开展红外线相机兽类监测等专项调查,建立起红外线网格化监测体系。他欣喜地发现,随着保护和监测的深入,红外线相机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原来罕见的物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我们在镜头里发现了海南山鹧鸪、小灵猫、果子狸等很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只有静态的图片还不够,我们想用视频的方式,把最核心、最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体现出来。”2018年,米红旭与护林员们穿越鹦哥岭腹地,踏上纪录片《雨林归来》的拍摄之旅。
拍摄途中,团队每位成员除了需要背负重达30公斤的生活物资和工作器材外,还要克服恶劣天气带来的困难——他们上山的第二天,就“撞”上了台风“山神”。“由于一直在下雨,我们在水里‘泡’了十几天。但这种天气体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却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在躲避台风时,米红旭和团队无意间“闯”进一个无名山谷。在一个季节性水潭里,他们目睹了海南独有的濒危物种——海南疣螈。“当时正值它们交配季节,场面非常震撼。”也正是这次和台风“山神”的缘分,他们将这个山谷命名为“山神谷”。
纪录片《雨林归来》,也让大众认识了一群雨林的守卫者——护林员们。护林员们各有所长,在米红旭的指导下,不仅在兰花、鸟类、植物、两栖爬行类、标本制作等方面俨然成为了鹦哥岭片区的“土专家”。
米红旭与团队对长年累月监测记录下来的生物种群影像进行梳理与总结,出版了《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7本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图鉴书籍。这些图鉴不仅为人们了解鹦哥岭的生物种群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也成为护林员学习生物知识的工具书。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等 5 个国家公园,标志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两山转化’和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闯出新路。”米红旭娓娓道来:着眼于自贸港下的林业建设,探索生态产品转化,创新解决热带雨林碳汇开发难题,在全国率先开发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并实现首批交易额35万元;研究划设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推进环国家公园公路建设……
“我们把生态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米红旭说。
秘境雨林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也印证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转变之路。
“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猎枪打猴子,砍下大树换票子”,这是国家公园腹地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成立保护区之前,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当我们下村开展宣传工作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来保护它,谁来保护我’?”
不知道吃了多次闭门羹,也数不清发了多少保护雨林的宣传海报,更记不得跟黎族兄弟喝了多少杯山兰酒……多年来,米红旭参与并见证了高峰村实现生态搬迁,住上了小楼房,发展了林下经济,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高峰村旧址通过生态修复,已经成为野生动物活动的新天地。
“我们通过社区项目的方式开展生态旅游的初步尝试,让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工作,体会保护成效,体验竹竿舞、三色饭、黎锦等黎苗文化,让社区百姓从活动中受益,让雨林文化得以传承,让老百姓享受到生态环境变好后带来的民生福祉,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于秘境的精灵和生于秘境的人们共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继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在米红旭看来,这就是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所在。
如今,米红旭已在这里成家立业。“6岁的儿子在我的影响下,对雨林的各种小动物充满爱心,每当放假,总是积极报名参加雨林研学活动或自然教育活动。”这让他感到欣慰。
“我爱这片家园。”米红旭由衷地说,“在这里,我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奋进!让青春逐梦海之南》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