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600万人涌入,最没存在感的省会火成顶流

2025-02-04 19:08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福州见闻

今天是春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贴春联、祭先祖、逛庙会、舞龙舞狮……

又一次激起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和非遗技艺的热情。

顶流网红世子团(左)和雨花少娘(右)

福建游神,

是闽、粤地区“最顶流”的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2024年爆火出圈后,

今年的人气依旧不减。

规模盛大的“五福大帝巡游”,

现场极尽热闹,

几位引起热议的“世子”,也在队伍里。

办一次游神,常需花费上百万,

当地每家每户一起凑,

父辈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工作中的徐鲤

复原过程中,每一道菜都需要不厌其烦地实验

80后女生徐鲤用十余年时间,

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35道元朝菜式。

她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州人,

学美术史出身,喜爱古籍,

2010年阅读宋人笔记时,

看到了大量独具一格的菜名,

便想试试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招待朋友,

并把复刻细节、考据的风物历史编撰成书。

在预制菜和外卖全面攻占味蕾的今天,

徐鲤从“吃”中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和古人生活情趣的非凡魅力。

图片来源: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

服饰史学者陈诗宇,

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和复原的超20年。

曾担任《清平乐》《国家宝藏》的历史服饰指导,

也是最早一批普及中华服饰文化的“大V”

见证了汉服回潮“从0到1”的过程。

福建游神有多震撼?两米多高的各路“神明”从人群中穿行而过,锣鼓喧天、声势浩大。2025年的游神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预计将有数百万游客涌入。

近两年,福建游神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爆火“顶流”,被誉为“一场人与神明的狂欢”。一条来到福州厚福乡,参与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五福大帝巡游”,现场极尽热闹,几位引起热议的“世子”,也在队伍里。

办一次游神,常需花费上百万,当地每家每户一起凑,父辈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不同年龄段的人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形成一个乡土的认同。

00后民俗摄影师俊斌。祠堂里供奉着“主神”英烈王和五福大帝,以及们部下的神将

早上八点多,涌入福建厚福乡的车流已经开始稠密起来,这是今年规模最大的游神活动之一。

厚福的各村镇都备下了肉燕、杠面、鱼丸等当地小吃,所有人免费畅享。早餐店里的本地阿姨热情地告诉我们:不要担心饿,今天一整天,随处都有吃的。

02年出生的俊斌来接我们,他前一天睡得很晚。他所在的游神团队里十几个人,都是00后,甚至05后、10后,“多数还是要从外地回来,江苏、广西……反正是全国各地。”前一天他们忙着做游神的各种准备,又在兴奋的情绪里,在祠堂门口聊到深夜。

五福大帝

当天的“主神”是五福大帝,网上流传较广的神将许多都是祂的部下。这些神将的“像”又叫“塔骨”,造塔骨是传统手艺,造价不菲,贵些的几万元、甚至小几十万。

马夫(左)与马元帅(右)的塔骨,据统计整个厚福乡有200多尊塔骨。造塔骨也是一件需要庄重对待的大事——需要先去主神面前问杯,征求主神的同意。如果主神表示赞同,才能去找相应的厂家和工匠

早上八点多,神将塔骨们就从各村镇出发,护送大帝在厚福“巡游”。巡游所到之处极尽热闹拥挤,有游客,也有为了游神活动倾巢而出的当地人。

夜间的活动到达高潮

到了晚上,游神活动来到一个高潮。几乎每个神将头上都戴着闪闪发光的顶灯,效果非常炫目。给神将开道的年轻人们举着火炬、大声喊着“威武——好——”一类的口号,声音震天。一路上鞭炮烟花不断。

不同神将的性格不同,比如“马夫”会用鞭子作势抽打挡住道路的游客(据说被打到的人会发财,所以不会有人生气),马夫也喜欢和“童子”打闹。当然,今年最大的游神网红“世子团”也在队伍里。

这场盛会持续了接近一整个昼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四点多,大帝才被送回祠堂“休息”。

参与挺塔骨的,许多是00后年轻人

挺神将的人群中,多是像俊斌一样的00后。

他从初中开始帮忙挺神将,后来慢慢和几个对传统民俗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组成了自己的团队。这些朋友平时很多都在外地求学、打工,但过年一定会从各地回家,共同参与新年的游神,也是他们难得相聚的时刻。

俊斌之前在江苏打工,去年正式回到了家乡。他更适应家乡的生活,也因为对民俗传统的兴趣,开始摄影,“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拍下来让大家看到”。

七爷和八爷

游神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带我们去到众神们“休息”的祠堂。这个内向的年轻人讲起诸神的来历、名号如数家珍,“这是黑猴大将、这是白兔大神、这是七爷、这是八爷……”几乎每个神将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七爷八爷,相传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友,一场大雨中,八爷信守承诺等待七爷,不幸溺死在水中,七爷后来也自缢而亡。

这对兄弟虽然乍看之下形貌有点吓人,但却是信义的象征。也是在当地人心中地位很高的神将。

俊斌和团队的小伙伴们给塔骨穿衣服

游神结束后,俊斌有点怅然若失。“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又带我们去看平时放置塔骨的房间。房间窄小,他们平时也会来这里做一些塔骨的日常维护。

“进来就不能乱说话,(对塔骨)要轻拿轻放。”福建人说“敬神如神在”,他们对塔骨也是这样的态度。

游神在今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是本地人的态度似乎相对佛系得多。有人戏称,“泼天的富贵,但福州也懒得去接。”比起旅游业、流量经济这些,福建当地人似乎更在意游神,以及相应的文化传统本身。

“我们形成一套有秩序的共同体,共同体的人分布在老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我们通过游神来不断确认我们对于乡土的认同……我想,明年不管有没有这么多媒体的报道,游神也一样会办,可能比今年还要热闹。”

以下是徐鲤的自述:

从2011年起,我开始着手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先复刻“宋宴”,我希望从“宋朝人吃什么,怎么吃”入手,通过舌尖去接触那个遥远的朝代。

我是广州人,我挺爱好吃的。在广州,木棉花掉下来,家家户户都会去捡来煲汤。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她做饭很好吃,我还记得有一天中午她去竹林里面挖了一个笋,回来就把它切成片,浇了一些辣酱油在上面,然后蒸了一下,至今还想念那股鲜香。

《宋宴》从筹备到最终出版用了7年时间

梅花汤饼、瓜齑、莲房鱼包

五香糕、蜜煎樱桃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喜欢看古籍和传统文化这一类的书。2010年左右,我看了一些像《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的宋人笔记,里面有海量的关于饮食的名字,但它没有做法,我就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将这些食物如法烹制出来。

那会儿我和爱人刚搬家,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聚餐,我就想,要不我们就试一下在家里做这些菜去招待朋友。

宋画中的鳜鱼

鯚鱼假蛤蜊

我们当时复刻的第一道菜叫鯚鱼假蛤蜊,是宋高宗赵构去他的宠臣“清河郡王”张俊的府上饮宴时的一道下酒菜,做法收录于《事林广记》。

我们买了一条鳜鱼,先把那条鱼切成小片,再用当时江南比较常用的葱、胡椒、盐和料酒去腌渍码味,最后再用虾汤把它给汆一下。

鱼片在汤里一焯,它是有点卷的,远看就很像一盘蛤蜊肉。我当时就很震惊,原来它真的可以做出来,而且挺好吃的。我们就决定,继续做下去。

玉蝉羹

做《宋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经验,经常边做边推翻。最大的难点主要是当时的食谱写得不是很清楚,两三句话就把整个过程给写完了,用的料也一笔带过。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去解读和脑补。

比如玉蝉羹这道菜,一开始就因为食谱里面有一个“打”字,我们没理解,所以做错了。原文里说“将鱼片点粉,打开如纸薄”,什么是“打开”,我参考了很多文章,有学者说是把鱼片张开,但鱼片张开也不像玉蝉,对不对?

后来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发现浙江那边有一种面食叫“敲鱼面”,他们会把海鱼捣成肉泥,然后撒上番薯淀粉,再把鱼饼捶打成一张薄薄的片,于是我们也敲打鱼片,薄得就像知了透明的翅膀。我一下就理解了它为什么叫玉蝉羹。

一道菜要几遍,十几遍地做。第一遍是比较简单的复刻,确定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型,好不好吃,后面就会改它的调味、造型,用量勺去量化每一步的用料,还要寻找与之相关的史料来进行编写,所以《宋宴》2011年开始准备,2016年才完成。

元代的《同胞一气图》,孩子们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吃着烤包子

我在写《宋宴》的时候,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饮食资料我全都看了一遍,2018年,我就开始筹备《元宴》,到交稿大概用了4年。

元朝留下来的饮食资料太少了,而且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北方饮食,另一个就是江浙的南方饮食。所以我们在类目上就分了南席和北宴。

正式复刻成功的有35道菜,有下酒的冷盘、羹汤、热荤菜、点心、饮料、甜点。北方那边记载比较多的菜是羊肉类的,羊肉饼儿、炸的羊肉肠、羊汤面片、羊肉汤粥、羊肉馅的角儿和酿茄子等等;江南关于海产的很多,像螃蟹、蛤蜊、鲜虾、鲍鱼。

青虾卷爨

南席我推荐的菜是青虾卷爨(cuan),这道菜是出在元代文人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

青虾卷爨是用虾来做的一道羹汤。先把虾剥壳,再把它的虾身划成花刀,虾壳是不丢的,因为要用虾壳熬汤,熬出来是很鲜的。这个时候,再用很鲜的虾壳汤去把虾肉汆一下,虾再受热的时候,一下子就卷起来了。这道菜一点料都没有浪费,真的很巧。

羊皮面

羊皮面是特别有意思的一道北方菜。它是用一张羊皮做的,羊皮煮熟后,要把它切得像面条一样,然后再在汤里放一些羊杂,所以就成了一碗假装是面条的“面”。

这道菜记录在《饮膳正要》的宫廷食谱里,是非常另类的。因为在元朝,北方人是很少吃羊皮的,大家的保暖设施不是特别好,所以他们一般都会留着羊皮做保暖的衣物,只有南方流行吃羊皮。

用蒜香酸奶酱制作的秃秃麻食

比较特别的是元朝记载的一些外国菜。蒙古人在东征西战中接触了亚洲中西部的饮食文化,并且伴随着大量外国人来华传教、经商、进入官场,他们的饮食就和本土食物之间发生了交融。

比如中西亚的蒜香酸奶酱,在元朝的食谱里就记载了很多次,当时叫做“蒜酪”,蘸羊肉吃,它真的是很消腻的。再比如伊朗甜面圈,土耳其的哈尔瓦糕,就记载在当时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

徐鲤经常光顾古籍书店、旧书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侦探,直到现在我都喜欢看悬疑片、凶杀案。我喜欢去研究,去发现一些很细节的东西。

我大学读的是美术史专业,算是经过了基础的学术训练,怎么去寻找资料、分析资料,怎么去勘错等等。所以我在检索资料这方面简直是无所不及,有时候,我花了几个小时就为了找到一句话的出处。

大学毕业以后,我从广州来到上海。我妈从来不会强迫我,她说“你要去干嘛就去做吧,只要不后悔”,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很急迫的“我要去找一份工作”,可以说,我几乎没有上过班。

徐鲤过往的插画作品

我做过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主要是给杂志文章做插画,也给犯罪嫌疑人画过肖像,我还做过一些手工,做过玩偶。

我是一个特别宅的人,就喜欢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工作。现在写书这个工作,真的是比较适合我的。

我是一个工作狂,一般早上7点起床,8点多开始工作,到下午6点,接完小孩,等孩子睡了有精力就继续工作。因为我也没有别的爱好,我不爱玩,也不喜欢买,物欲很低。

十多年来,徐鲤见证了菜市场的变化

一开始写《宋宴》的时候,我孩子刚出生不久,等他睡着了我才能工作。我就熬夜就不停地熬夜,赶稿的时候,我可以连续工作28个小时,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目前,我正在写《明宴》,估计可能2025年会完成。

以下是陈诗宇的自述:

古代的时尚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我们现在的时装款式,其实在历史上经常出现,甚至出现得很早。

比如说战国时期,当时最流行的一个服装叫深衣,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把我们的身体深深地包裹起来,所以叫深衣,其实就类似现在的连衣长裙。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N13 凤龙相蟠纹绣单衣

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就出土了一批深衣款式的服装,我们对它进行了复原,这批服饰也可以说是中国锦绣的开端。

这种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款式,展现出来战国时期的庄重大气,也代表了中国早期服饰审美的一个特征,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历史上相对正式的着装都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

武周 对鸟纹锦半袖红裙

服饰参考:唐 舞乐屏风图

经过魏晋南北朝,唐代的服饰是多民族和融合的结果,不仅搭配上更多样了,还会采用相对浓烈大胆的色彩和纹样,能够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审美变化。

现在女性出门,有时会披一件西装外套,作为搭配单品,这个在唐代其实也是非常时尚的搭配。我们还在唐代的陶俑、壁画当中看到了类似现在的吊带裙,因为唐朝裙子穿得很高,胸上的裙子容易下滑,就会有肩带的出现。

左上:宋 荷叶耳坠 常州博物馆藏

右上:宋 金荔枝耳坠 湖北蕲春罗州城窖藏出土

宋代是文人审美,喜欢文雅、柔美的风格,女性的身型也逐渐往纤细窄小的方向发展。

服装上喜欢比较淡雅的配色,以对襟窄袖的款式为主,里头搭配色彩相对艳丽点的抹胸,下边会穿着像百迭裙、侧开裤的款式,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宋代着装。

同时发髻和首饰也逐渐精巧化,把一些自然界当中的瓜果蔬菜、花卉植物, 作为饰品点缀,也是宋人的一个趣味。

明万历 大红妆花云蟒纹圆领

明万历翟冠霞帔复原 岐阳世泽展

服饰参考:明 九世临淮侯夫人史氏像 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代,面料工艺发展到新的高度,礼服就达到了一个巅峰。

最近正好我们与国家博物馆合作了一个展览“岐阳世泽”,复原呈现了岐阳王世家容像中的礼服,其中有一套就是明万历的翟冠霞帔,作为明代女性盛装的一个代表展现出来。

万历以盛大繁丽为美,翟冠霞帔是中国女性过去最高贵的服饰,也是后来凤冠霞帔的前身。

马面裙

现在很火的马面裙也在明代非常地风行。

因为明代人的生活习惯跟今天比较像,大家都坐在椅子上。马面裙前后是可以打开的,甚至可以穿上它骑马。前面的裙门面积比较大,可以展现一些复杂的花型,确实是一个实用又美观的款式。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穿着马面裙去逛博物馆,去游览景点,甚至穿着它去上班,去会客,都不会觉得很老土,甚至还有国外的高定品牌模仿,说明民族样式依然是可以现代化的。

着装和造型过程有很多讲究

其实古代人对于美的追求,和现代人是一样的。今天可能会有一些时尚发布会,过去也有,比如说一些庆典上呈现出来的贵族服装。

包括一些文人、知名的艺人、酒肆里头的胡姬,他们的着装也会带动大家的追逐,就像今天的KOL。

武周 对鸟纹锦半袖红裙

武则天就是最大的一个“KOL”,有很大的时尚推动力,我们去年还在洛阳博物馆办过《时裳·武则天》的展览。

武周时期的审美跟我们想象中的唐代不太一样,武则天作为一位女性,她崇尚的是一种女性视角下的审美。当时也可以算是女权巅峰的时代,女性地位空前。

唐 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大量的壁画、陶俑都体现了这一点,到了武周时期,唐初用来遮挡面目的幂篱、围帽被抛弃了,这个阶段女性展露身型的程度是很强的,对于身线的婀娜的展现也非常到位。

另外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流行的着装也会不一样。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时尚中心,像唐代,长安、洛阳是当时的都城所在,又是水陆交通要道,来自中亚的商人带来西域的面料和着装,胡人身上的时髦打扮也会传播到民间。

到了明清时代,苏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尚中心。江南女性就会有新式的发型、纹样和衣服款式,同时期的北方着装就有一定的时代落差。

《清平乐》中的宋代珍珠妆复原

陈诗宇曾担任《清平乐》的礼服指导

们在新的时代,探索传统服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创新和历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守正创新。

我们做学术研究、复原再现,肯定是越准确越好。还原古人的真实形象,通常会用到“多重证据法”。

用来复原的各色面料

首先是查找相关的文献材料,比如一些关于礼制的典籍——《礼记》《明会典》,或者是一些图文书、笔记小说。第二会借助一些图像资料,像墓葬壁画上的人物造型,陶俑,或者是传世的人物绘画,等等。第三还有最重要的出土、传世的服饰实物参考。

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去追究一件衣服到底是什么样的,尺寸形制、纹样、面料工艺、如何搭配,尽可能贴近历史真实。这是很漫长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新中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尝试,但如果只是在服装基础上,点缀一些中式元素,这是很表面的。

我个人是希望在新中式的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传统工艺,使用传统的面料,像云锦、花罗,借鉴运用好的传统剪裁,或者用传统纹样作为图案灵感。它还是一件现代服装,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到中式的审美感,这可能是比较好的设计。

服装是一直在变化的,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服装款式。其实可以看一看古人的经验,传统的土壤,也许对我们今天也有一些启发。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600万人涌入,最没存在感的省会火成顶流》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