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新质人才!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举行首轮答辩

2024-10-05 08:59 阅读量:1万+

华人号:华侨视野

透过镜头,放飞好奇

科学影像,点燃梦想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10月1日~10月5日

在线上举行

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内地

以及美国、葡萄牙、新加坡的

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61个科学微电影项目

近300名参赛选手

200多位教师

和100多位家长

参加了10月1日~10月2日的

终评第一轮中文答辩

↓↓↓

“答辩现场的紧张氛围让我心跳加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吕嘉欣这样描述她的紧张心情,“我们向评委展示作品和研究成果时,心中充满了自豪。通过与评委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评委老师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建议,受益匪浅。”

十分荣幸,这次是我第四次参加了。在比赛的见证下,我从初三升到了高三,从中成长了很多。每次制作科学微电影时我都能学到不少知识,也增长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见闻。老师的教导和评审的意见也总能让我在制作科学微电影的技术和科学素养上更进一层。”澳门培正中学参赛选手说。

同样是第四次带领学生参赛的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何伟霖,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这次是我带领学生参与科学微电影活动的第四年了,这四年里,我带领学生完成了6部作品。每年的国庆节答辩日,已经成了我们师生团队的‘固定’安排。”

而第一次参赛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釉彩’人生——聋生的陶艺世界”项目组的大学生们表示:“作为初次涉足科学影像大赛的青年学子,第一次尝试用镜头讲述科学探究故事,激发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尽管此次的视频作品在专业技术层面还很青涩,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几位评委老师对我们包容的态度,让我们感到十分温馨。再次感谢评委对我们的指导,我们会继续努力。”

“感谢每位评委无私的奉献和中肯的建议,让孩子们和老师们受益。”山西省孝义中学教师任智荣多年来一直坚持带学生参加大赛,感谢是真诚和发自肺腑的。

据悉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自2016年开始

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

其中

在美国举办了4届

今年是第5年在线上举行

记者了解到,这次大赛线上终评答辩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线上中文答辩 共有61项青少年科学影像作品参加,选拔其中的20个项目进入第二轮。第二轮为线上英文答辩

大赛由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组委会主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研究所、郑州市教学资源保障中心、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小学生学习报、教育时报、中学生数理化协办。

两轮答辩结束后,大赛最终评出11项最佳奖和12项关爱奖。获奖项目将获得香港亨达集团赞助的奖金,共计港币10万元。

为表彰科学教师在辅导学生参与科学微电影活动中做出的努力,鼓励更多的科学教师积极投身到科学影像教育中来,本次大赛还将评出一位“最佳科学教师奖”,得奖者将获得由蓝鲸博士捐赠的5000元港币。

本届大赛在赛前作品展播阶段,还特别增设了最佳人气奖。

第一轮线上中文答辩61部作品,共用时13个小时评审。记者在线上答辩现场看到,每一位选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评委们认真中又不失幽默,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大赛的中文评委来自4个不同的专业领域,科学、影视技术、科学传播、教育(STS精神);国际评委主要来自科学领域,地球化学、冰川海洋、神经与生物行为学、科学教育等不同领域,充分体现了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跨界融合的特色。

姜冬梅博士、教授|大赛组委会主席

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是培养科学家吗?当然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

是培养导演、编剧吗?当然也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导演、编剧。

是培养摄影师、剪辑师吗?当然也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剪辑师。

在一部青少年科学微电影作品中,青少年创作团队严格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人财物时空,搜集数据、事实、证据,反复讨论,设计模型,给出解释,最终得出结论。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跌宕起伏的真实闯关故事。

如果用摄像机记录下来,把研究对象的素材按照科学的逻辑归纳整理,不就可以编辑出它的故事吗?比如蝴蝶的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规律,但观察探索任何一种蝴蝶的生命周期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透过现象去寻求本质。

如果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科学少年在一个研究项目中成长,生出对问题的好奇心、生出克服困难的决心、生出解决问题的信心、生出坚持不懈的耐心、生出关怀生命的爱心、生出勇于担当的雄心,拍下这些瞬间,不就可以编辑出一部科学少年的英雄之路吗?如果再把创作团队历尽艰辛想办法拍到、拍清、拍稳过程用花絮也展示出来,不就可以编辑出拍摄团队的故事吗?

在青少年科学微电影的创作团队中,每位少年都是科学家,又都是摄影师,又都是编剧,又都是出镜的演员,又都是配音员,又都是配乐师,还都是剪辑大师,准确地说,他们是具备跨领域素质的“新质人才”。

“新质人才”跨领域是不够的,一定还是跨学科的。在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中,创作团队的好奇心源于“问题”。任何“真实的问题”不会受学科的限制,任何“真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同样不会受学科的限制。例如,研究猴子叫声的含义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物理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的方法才能解决。所以当一部跨学科的科学影像作品出炉时,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新质人才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年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如期而至,大赛组委会收到了一批新鲜出炉的科学影像作品,在这里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接生”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新质人才!让我们代表这个时代,欢迎新质人才!

牛瑶博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评委

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活动开展快20年了,每次参加,我都会有新的收获、有新的感悟。科学微电影活动是一项日渐成熟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对观众,对项目完成者本身更是一次科学教育的综合演练。一部优秀的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就是一篇以视频方式呈现的科学小论文,科学探究是这篇“论文”的核心主线,在其中介绍和引用科学原理、概念、名词时,首先需要确保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理解,才能在论文中准确无误地使用,避免断章取义或歪曲原意。添加了科学元素的普通微电影,不能算作符合要求的科学微电影。

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活动是一项真正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拿起摄像机,学习摄影;需要走进大自然,学习观察;需要团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科学探究是科学微电影的核心,影片拍摄、脚本创作、视频剪辑、解说词和字幕添加等等,是科学微电影的技术支撑。科学微电影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自主科学探究活动。无论选择何种主题、拍摄哪种对象,都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实践,经过不断探究、学习和努力,我们能够记录自然、记录探究过程、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最终能“物化”成一个成果:一部科学微电影。

以往的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有许多作品涉及生物学领域,有植物的、有动物的。动物中无脊椎动物更多:有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还有软体动物(一个“还有”让我赞叹刚启用的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编著者的智慧)。今年的获奖作品有好几部的主角是软体动物,有石磺、海螺,还有蜗牛。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素养导向,推进综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包括七个一级主题,其中就有:生物学与社会 · 跨学科实践。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是指立足于生物学科,综合运用两种及以上的学科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等,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如何有效开展跨学科实践,是学校和教师共同面临的一项新挑战。与其在教材中挖掘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名词、概念或其他元素,设计跨学科实践,不如带领学生开展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活动。

科学微电影活动是真正的跨学科实践,实现“减负增效”,我推荐青少年科学微电影。青少年科学微电影活动需要生物教师的帮助和加入,探究生物学与社会,生物教师更专业。青少年科学发现微信公众号、蓝鲸科学电影院有获奖作品推介和展播,能使我们的学习有榜样、有示范、有目标、有方向。科学教育,点燃梦想,照亮未来。

吕尚伟院长|影视技术与艺术评委

今年参赛作品的地域分布更广泛,除了大中城市数量增加,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县城青少年参加了大赛,年龄段也覆盖了从小学低龄组到大学各个年龄段。从参赛微电影类型来看,遵循科学探究六步骤的作品占比进一步增加,B站Vlog风格和抖音短视频风格的科学微电影提升了观众观影的兴趣度,也丰富了科学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力;相反简单的科学小实验记录、由老师撰写脚本学生出演的项目及科学活动汇报片数量持续减少。

科学微电影源自于青少年对于科学现象、科学探究的天然兴趣,以及青少年对于影视节目、角色扮演、影视创作制作技术的天然兴趣。我认为科学微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拍摄制作手段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但做“真”科学探究项目和强烈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微电影的基石和魂魄。先有结论再撰写脚本、按照影视剧拍摄方式排练演出的方式,即使制作精良也只是“科普”短视频。在真实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提问,猜测、假设,然后再通过设计实验、调查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和假说,这个过程势必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像提前编写的电影脚本那样一蹴而就。

我提倡参赛的探究小组随时随地使用影像工具记录探究过程,包括探究对象、环境及小组成员探究行为和生动的情绪变化。近几年记录影像和声音的工具越来越丰富,手机、无人机、显微镜等也越来越普及,为青少年实时记录科学探究过程提供了便利,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影像声音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的参赛作品虽然存在拍摄、制作设备功能的限制,但探究项目的成果斐然,作为评委不会因为影像形式的“简单”而忽略作品的真正价值。

薛建峰编审、制片人|影视编导与艺术评委

这是一个以视频为王的传播时代,从参加2024年国际大赛的作品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青少年对影像创作的能力有了飞速的提升。从构成上看覆盖大中小学,从探究课题上看涉及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人工智能多个前沿领域,从影像创作上看灯光、特技、特效、剧情元素等手段多元、丰富,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看得出来,每一部作品都是经历了百折不挠的起起伏伏,有一些作品历时三年,有些作品的创作是两三届学长学妹接力完成。这些作品的幕后也有更多老师、家长的无私奉献和不懈支持。

科学影像的创作与纯粹的影视作品根本不同在于——科学影像创作重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观察与发现是全部事件的源头和起点,“科学探究六步骤、讲好三个故事”是创作的根本核心。稍有偏差作品的导向性、科学性、表达等就会出现瑕疵,这是一个慢火炖煮的过程,得一步一步来,踏踏实实地做。无论关注的课题有多大、多前沿,都需要落到最基础的观察与发现上才能做的扎实。

大赛以科学探究为主题,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做支撑,要依靠源源不断的人才累积。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科学发现影像活动中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家在科学探究的项目中,永远保持着好奇心,不仅仅学到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考辨析的能力,这些都会使大家获益良多,对未来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张红梅副编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精神)评委

科学探究六步骤、思辨训练、跨学科学习、融合学习、探索精神、团队协作、交流分享、成功体验……这些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的在今年作品中凸显,也越来越多的被观众“看见”。特别是孩子们在答辩中所讲述的和答辩后所写的,科学影像教育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当科学遇到影像,会让科学更美丽;而当教育遇到科学影像,会让教育更生动,更能被看得见!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质人材,科学影像教育便是一个很的方式与载体。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然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探究与体验得来的。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活动,就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大社会中,去观察发现,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探索未知的能力,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

青少年的科学影像活动并不难,难的是要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同时,还要有一批乐于奉献的科学教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就像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部黄艳华老师所说,带领着学生爬过一座又一座山。今年特别让评委感动的是广西龙州县一中的许钟钊老师,三年中,在家人和自己先后生病、学生接续更换、存放素材硬盘坏掉的困难情况下,坚持完成了今年的科学微电影项目。全国这样的老师有不少,他们是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活动的脊梁,向多年来坚守在科学影像教育一线的科学老师致敬!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打开一个两厘米的口子,深挖下去两公里”,按照科学影像教育的理念,找个小切口,我们一起来挖宝吧!

担任第一轮线上答辩主持的是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副院长刘海鹏。

一起来看看参赛选手的感受

↓↓↓↓

虻宝宝——环保界的‘小劳模’(第二部)之生态奇兵”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赛选手张文聪:

比赛和答辩是一次既紧张又兴奋的经历。向评委和观众展示我们团队的努力成果,成就感无与伦比。答辩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从评委的提问中学到了很多。整个过程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参赛选手罗锦滢

首次参加科学微电影的答辩,即激动又紧张,既是展现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接受评委老师的指导和思维的考验,通过交流,阐述了我们对于作品的研究感受,是一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参赛选手关富元:

在第一轮答辩中,我们听取到了评委老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及对我们提出建议优化作品研究方向和呈现形式。同时我们也非常紧张,很害怕自己听漏了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评委老师们的点评使我们受益良多。

参赛选手梁宝珺:

参与科学微电影答辩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它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科学的魅力。在答辩现场,面对评委,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和自信。这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赛选手吴嘉乐:

这次答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家的精神。通过评委老师的指导,我会注意用更开阔的角度和思维去创作作品,做好科学探究。

螺之旅——对礁石水坑生态多样性的探究项目组(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郑州市管城区东关小学

参赛选手陈昭宇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答辩,感觉很激动,也很紧张。评委老师们问问题后,我都会认真仔细想一下再回答,这样不仅能锻炼我更好地组织语言,还更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六步骤。

参赛选手马彦汐

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答辩,我看到了更多哥哥姐姐们做的视频。专家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虽然很紧张,但是答出来就很有成就感。我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更加巩固了。

  

参赛选手张闻达:

答题的时候,我十分紧张。但为了这次答辩,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学会了怎么观察测量。也创作出了拟人化的科学视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明白了要爱护小动物与环境。希望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蚊影追踪者:豆娘的守护使命”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拔萃实验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德胜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开初级中学

参赛选手邓励行:

通过科学微电影赛事,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且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创作出既科学严谨又富有创意的作品,是一次难忘的团队协作体验。

鱼只有七秒记忆项目组(澳门培正中学

参赛选手冯喜儿:

从这次线上的答辩,我们发现影片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各位评审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实验和拍摄的建议。特别关于我们重要影片没有拍摄到位,没有明显的表达出我们的想要的效果,造成的整个影片观感不好。视觉效果欠佳,我们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很感谢各位评审老师,我们继续努力改进。

参赛选手杨晓桐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鱼类在学习找到食物的过程中,确实显示了记忆和学习的能力。总结下来,这次实验不仅证明了鱼类的记忆能力,也让我看到自己在拍摄技术的进步空间,在评委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将会正视自己的问题,于下次交出一条高质量的科学微电影。

参赛选手钟至善:

各位评委老师都给出了很多珍贵的意见,令我们都收获丰富,我们清晰知道了拍摄角度跟光线需要改进。非常感谢评委老师的评论,可以让我们下一次做的更好。同时,通过这次的一个比赛,也让我们通过动手来了解到鱼的一些谣言,加强了对养鱼的一些技巧。

水生植物的净水奥秘”项目组(澳门培正中学)

参赛选手何欣桦:

十分荣幸能再次参与这个比赛,让我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在拍摄科学微电影的道路上学习到了很多,亦拓展了个人视野,明白到了作为一名小小科学家所需的探究精神。答辩时,我亦感受到了评委们的用心良苦,仔细地为我们提出修改建议,让我们不断地成长。我会继续努力,去观察身边的科学,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参赛选手朱安祁:

这次是我第三次参加比赛,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微电影的魅力,也学习了许多实验知识,并与队友们一起合作,尝试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懂的故事。这次经历不仅让我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让我看到科学影像对观众的影响力。我希望将这次比赛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未来的作品中,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期待未来能创作出更具启发性的作品。

参赛选手莫睿桐:

这已经是我第四年参加这个比赛。进行科学研究并拍摄微电影已经成为我每年暑假的一部分。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拍摄影片的各种技巧。我非常感谢老师们在答辩中提供的建议和指导。这次比赛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的热爱,期待能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生活中,持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迷宫——足丝蚁网状巢穴结构的探究”项目组(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回民中学、杭州文海启源中学

参赛选手金宇熙: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科学影像大赛的答辩了,依然有新的体会。评审老师对我们的作品表示了肯定,我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建议。他们的建议,不仅是对于作品改进的建议,更是对我个人的教育与成长的建议。参加答辩大家难免会紧张,但是这一次我作为团队中年长的选手,更应该担当起责任。我想,我在答辩中做到了这一点。

“九牛‘亿’毛”项目组(香港汉基国际学校、香港汉鼎书院、香港国际学校

参赛选手湛若同

回忆起五年来参与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的经历,我感慨良多。今年我们的项目从脚本到剪辑全是我们自己担任的,因此在第一轮比赛中得到的反馈对我而言颇为有益。这段时间我在学习和成长中不断进步,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我们这次的项目聚焦于“香港新种环口螺”,这是我从未探索过的领域。我每年都在努力提升对科学探究六个步骤的理解,这份坚持源自我对科学的热爱。很感谢参赛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参赛选手雷致远:

这次的比赛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不但对我个人是一次新的挑战,更激发了我对比赛的好胜心,我们的小组完成的还算顺利。

参赛选手林恒可:

一开始我感到很紧张,担心我会忘记跟评委说我们小组作品最重要的一些内容。但在我和我的队友们的配合之下,我们顺利地表达出我们所想表达的所有内容,成功地回答了评委们的提问。

夜行蟾影”项目组(河南省郑州市第47高级中学、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河南省郑州市第11中学

参赛选手苏子祺:

评委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再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思考我们的作品,明晰我们的研究方向及保持研究初衷,对我们这次作品的改进,以及对下一次作品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而在做科学探究过程中也是收获满满,收获的不仅有那种全力以赴的勇气,还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及精益求精的精神!

 

参赛选手张曦元: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让我对科学微电影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在答辩等待过程中观摩其他小组的科学探究,也让我多了一些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更深入地总结了我们作品的创作和立意,更深入地对作品进行了思考。此次参赛让我的人生阅历又有了丰富的一页,我很感激也很庆幸。

参赛选手张家玮:心情激动,感受非凡。逸一时,误一世,逸久逸久罢已龄。所以,只有加油!

勇敢的根”项目组(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

参赛选手李鸣蕾:

作为一个初三毕业生,在课业之外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我感到很有成就。在这个项目中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我们完成了作品,也收获了友谊,我们遇到过挫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谢我们项目组,也谢谢评委老师在国庆假期,为我们搭建平台,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学习经历。

参赛选手刘沫言:

两年的时间,有苦有泪有收获。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创造这个机会,让我们初探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也坚定了我们遇到挫折永不言弃的信心。感谢评委老师提醒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目标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我想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开始。

参赛选手王宥然:

感谢黄老师、每一位小伙伴和评委老师们。我们在这个项目里收获了课本之外的知识,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了团结合作的意识,这些对大家的成长更加重要。

参赛选手程胤文:

我发现在答辩中最重要的是冷静。在应对评委老师的提问时一定要冷静回答。先仔细听评委老师的问题,再沉着作答。我觉得在答辩中和评委老师交流,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参赛选手汪凌萱:

答辩时,评委提醒我们一项研究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更重要的是应该从创新的角度阐释自己的亮点。

辅导教师黄艳华:

辅导孩子们完成每一部科学影像作品都像是带领他们爬过一座山。爬到山顶固然可以一览众山小,但我觉得爬山的过程更重要!爬山时大家向上走;爬山时你我搀扶、互相鼓励;爬山时的汗与泪都会在孩子们的脸上开出美丽笑容的花!我很感动孩子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妥协、不放弃,坚持了下来。所以每个项目中的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尊敬!

“学习是个啥”项目组(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

参赛选手贺奕翔:

今天是人生中第一次参加答辩,意义非凡,收获良多。首先,答辩前要积极准备;其次,与评委老师的沟通交流很重要;最后,提醒我应当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这样更能够表意清晰,语言流畅。再次感谢评委老师向我们提出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且为我们推荐了继续学习的参考文献。

参赛选手高旭瑶:

首先感谢黄老师和团队每个成员,我在完成这个项目时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小组成员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从实验设计、剧本创作到视频剪辑,每一步我们都紧密合作,相互支持。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了我们的作品。其次感谢大赛组委会。通过这次答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作品的不足与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与评委老师交流中,我获得了极大的进步,感谢这次答辩带给我的成长与体验。

参赛选手李聆歌:

这次答辩,我首要积累了答辩经验,了解了答辩程序,懂得了如何准备答辩。其次我在答辩过程中总是有着一些紧张的心情,以至于嘴边的话吐不出,心理素质还需加强。我领悟到了凡事都要提前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道理。我更加坚定了要探索未知的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参赛选手潘辰硕: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答辩,能够坐在电脑前回答专家们的问题,我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虽然这次答辩仍存在很多问题,带给我的经验却是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和使用的。

“‘布’期而遇,遇见扎染”项目组(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西悦城第二小学

参赛选手耿楚婷:

答辩中,我们与评委老师交流了许多科学微电影中出现的问题。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改进的方法。我们对科学微电影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对于明年的比赛有了更多的信心。

“跃跃欲试的脚”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华侨小学)

参赛选手苏靖尧

答辩已经结束了,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首先是答辩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团队是做得比较充足的,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重温了一次爬山虎生长的过程,探索过程的点点滴滴也重新清晰浮现在我们眼前。在答辩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条不紊地回答主办方提出的问题,组员回答不够清晰的,我们也依次补上回答,务求把我们的探索结果清晰准确地告诉评委。答辩结束后,我自己进行了复盘,把问题重新思考了一次,觉得有些问题我可以回答得更好。最后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国庆假期我们团结一致,为了一个们目标共同努力!感谢组委会,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机会展示我们的科学探究成果!

参赛选手郭域鸿:

我能与各位评审专家一同讨论学术,让我感到无比荣幸。答辩的时候即兴奋又紧张。我觉得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我非常喜欢科学,觉得科学非常有趣,而且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参赛选手徐华睿

怀揣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参加人生的第一次答辩,虽然我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是我感觉评委老师还是认真看过我们的作品才给我们提出问题,通过评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从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视角对比研究,科学为我们开创新世界,文学为科学现象具像化,例如“蛟龙的爪子”形容爬山虎的脚,一个比喻胜过千字描述来得生动。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希望我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越走越远,学习、了解、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赛选手谢嘉昇:

在答辩的过程中评委问的问题和我们想的问题基本一致,我回答的还可以。但我们还有要改进的地方,如答题的时候要流畅,不要卡顿,吐字清楚。希望以后都能多开口,思维更灵活,多思考评委们问的问题,多回答,这样小组更加团结,会有更好的收获。

“枕圈螺的独门机关”项目组(香港圣若瑟书院、北京英国学校

参赛选手许载:

参加此次比赛,收获满满。深入了解枕圈螺的过程充满惊喜,从拍摄到剪辑,每一步都倾注了心血。通过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视频制作技能,还对这种独特的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挑战与成长。

参赛选手李湧铭:

对我来说,能找到值得我探究的东西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星光闪闪——对犀角白蚁荧光问题探究”项目组(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外国语附属中学

  

参赛选手彭浩耘:

在这一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度难关让我在作品完成时十分激动。同时认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细心观察。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参赛选手靳皓程:

非常开心可以参加这次比赛,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将会永远记得这次经历。

参赛选手张译匀:

在这次科学探究活动中,我结交到了许多朋友,带给我了许多第一次。见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到的生物和很多以前课本上的动物,还学会了剪辑。第一次体会到了近距离拍摄动物。学会了仔细观察。同时十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组员,感谢他们的配合与指导与帮扶。


“青田古村的智慧——解决路面积水的探究”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赛选手梁琛仪:

参加这次科学微电影制作和答辩,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宝贵经历。从最初的创意碰撞到最终的影片呈现,每一步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与汗水。在制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影像,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答辩环节则是一次对自我表达能力的考验。面对评委和观众,我紧张而又兴奋。通过分享我们的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我感受到了交流的乐趣与成就感。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对科学的热爱,勇敢前行。

参赛选手敖鸿雁:

我负责了拍摄部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在镜头前捕捉每一个实验细节,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与视觉艺术的结合。拍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光线和角度,将科学知识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拍摄技巧,更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未来,我期待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创作。 

“竹林中的建筑大师——竹螟”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成美初级中学、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参赛选手朱睿轩、叶可仪

第二次参加科学微电影赛事,面对困难与挑战,已经可以毫不畏惧,沉稳应对。尽管不是每一个选题都能顺利拍摄出作品,但正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代表着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收拾起落败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并一步步迈向前方。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默契的重要性,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终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屏幕上,还是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浮萍之氧——鱼塘生态的绿色革命”项目组(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球初级中学、佛山市顺德本真未来学校、清远市博爱学校

参赛选手陈一佳:

首先感谢为这次比赛付出努力的所有人,让我们有机会与所有优秀的人同行。第一次参加赛事,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的涟漪,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我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科技无穷的魅力与力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成员的创意和努力都是成功的关键。正是每个成员的光与热,才让平淡无奇的浮萍那么有趣。

研究浮萍之氧的过程不仅是光与影的捕获,还要跨学科融合,针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法,并付诸于行动去解决问题。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终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屏幕上,那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这次比赛开扩了我的国际视野,增强了信心,今后继续科学探索的脚步,用摄影记录美好的瞬间,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世界是乘法的——本福特定律”项目组(河南省郑州市第九高级中学)

参赛选手卓熙睿:

此次参赛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是我改正不足、超越自己的提升过程。对本福特定律的研究过程让我体会到数学模型对降水量、晴天数等实际问题的具体作用,也让我认识到答辩老师指明研究过程展示不充分,其中蕴含搞研究所需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书写属于自己和数学的精彩故事。‌‎

参赛选手熊奕宁:

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镜头的方式记录研究过程,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无疑是对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科学影像作为一种科学探究的呈现,也让我体会到了剪辑技巧和美学艺术对于信息传达清晰准确及抽象事物具象表达的重要作用。

参赛选手张玉彤: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而深刻的体验。从前期的视频制作、课题研究,到线上答辩。整个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创作经验,也让我对影像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答辩环节评委的专业点评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本次比赛带给我们的成长与收获!

参赛选手刘子涵:

很荣幸能通过初赛进入到答辩,在答辩过程中评委们向我们提问并发表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我们在一些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让我们对今后努力和前进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参赛选手丁一恪:

这次比赛,我收获颇丰。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我不断挖掘科学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在数据查找与整合中,应用多种工具,既提高了数据查找能力和筛选能力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想法,我们需要充分讨论、互相倾听,才能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内容的创作至关重要。最后线上答辩,教授面对面的评价为我们的进步指明方向,提供专业指导,使我对视频的创作有了深层次理解


大自然的科学邂逅——黑间脚蜈蚣”项目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赛选手郭子航:

这是我拍摄的第三部科学微电影了,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光里,科学微电影伴随着我的成长,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让我对科学传播和数字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前期的头脑风暴、脚本撰写、分镜设计,到探究过程的拍摄、录音,再到后期剪辑、调色制作,每一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此外,这三年,科学探究的趣味性让我倍感惊喜,无论是昆虫的自然现象,还是深奥的物理原理,在镜头下都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这让我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奇妙现象,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参赛选手陈彩铭:

这次答辩让我收获很大,评委老师和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他们的专业指导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可以让我们的镜头拍摄更能突出昆虫特性、实验设计可以更加严谨、剪辑手法更有趣味,我们会认真研究每一条建议,做好每一部科学微电影。

参赛选手蔡沅彤: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科学微电影项目,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我拥有了一双“发现科学”的眼睛,我们能发现身边各种有趣的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事物,再用科学探究记录的方式将探究结果呈现出来,这项活动很有意义。

辅导教师何伟霖: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对科学的懵懂认知到持续探索,从一开始手机拍摄到如今专业设备拍摄,从使用简单剪辑软件到如今使用达芬奇、Pr等专业软件进行剪辑完成,看到学生从科学探究中获得成长非常开心。这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带领学生团队参与科学微电影探究,力争创作出更优秀的科学探究纪录片。

“‘釉彩’人生——聋生的陶艺世界”项目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参赛选手徐金星、张晨阳、陈俊杰、赵彤: 

能入围本届大赛终评答辩环节,我们感到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在答辩中,评委老师中肯地指出了我们的作品在内容、内涵、拍摄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我们如何改进和提升作品的质量提出了建议,让我们受益良多。

作为初次涉足科学影像大赛的青年学子,我们第一次尝试了用镜头来讲述科学探究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尽管此次的视频作品在专业技术层面还很青涩,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而几位评委老师对我们包容的态度,也让我们感到十分温馨。再次感谢评委组对我们的作品的指导,我们会继续努力。


奔赴微光浪漫”项目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参赛选手张航:

首先我们很荣幸能够进入到大赛的答辩环节,感谢学校老师和评委老师的认可。在答辩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观摩各组的优秀作品,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答辩时,评委老师的点评对我们帮助很大,他们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鼓励。本次参赛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保持这份热情和好奇心,继续前行!

参赛选手狄津茹:

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继续探索创作和学习。

参赛选手杨佳璐:

这次大赛不仅让我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和电影爱好者交流,还让我在科学研究和影像表达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通过这次比赛,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这次答辩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无尽快乐和满足感。


流体芭蕾,流动之舞——探究非牛顿流体”项目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参赛选手王钰洁:

答辩前,我忙碌且焦虑,面对未知提问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答辩时,评委的专业点评让我意识到作品不足,如科学影像需超越原理解释,发现新的现象,增添趣味性。答辩后,我感到轻松释然,深知收获远超成绩:我学会了压力下保持冷静自信,从失败中寻找成长,挑战中激发潜能。更认识到学术之路需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不断探索实践以提升自我。

参赛选手任品茜:

在这次比赛中,我深刻体会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团队在准备时全力以PPT汇报作为重点,但比赛却是提问形式,因此实际比赛中我们面对提问措手不及,暴露出准备不足、知识储备量欠缺和比赛经验缺乏等问题。尽管表现不尽人意,但这是成长的宝贵教训,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改进未来表现。我们将保持热情与毅力,不断探索科学,追求卓越,相信坚持与好奇能引领我们在成长路上前行。

参赛选手李波:

对于这次答辩的结果在意料之中。面对评委提问的专业性问题,我们的所有准备都显得有心无力,由于这次探究的不够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非牛顿流体,导致我们的一切回答都是无依无据,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业余与专业的区别。吸取了这次的经验与教训,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对所研究的事物更加认真、专业,仍然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不断积累总结,提升自我。

参赛选手崔紫帆:

通过此次比赛,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受益匪浅。评委老师对分别对我们的参赛作品给予了肯定与否定,说明我们的作品既有亮点,也有着许多不足。感谢评委老师让我知道原来想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现象,是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方法的。从中我也学到了科学就是要敢想敢做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不断前行。此次比赛,我们虽然都为此准备了很多,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结果并不理想,但没有关系,未来日子还长,愿我们能再接再厉,继续奋斗。


践行垃圾分类,守护绿水青山——探究不同垃圾对水质的影响”项目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参赛选手谈思齐:

参加科学影像大赛线上答辩,既是全新的体验,也是难忘的挑战。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我们团队成员相互支持、鼓励,共同应对压力。同时也有很多不足,团队准备不充分,ppt没用上,评委提问的问题也不能做出更准确更专业的回答。评委的提问和指导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针对我们的项目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发现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参赛选手吴佳洁:

这次答辩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在答辩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问题。答辩不仅仅是展示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与评委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时候,这些问题会让我感到有些紧张。但是保持冷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认真思考给出合理的回答。我更加明白,面对挑战时,心态和态度往往比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在评委的反馈意见中,有赞扬也有建议,我深知这些反馈是改进和提高的宝贵意见,今后会继续学习。

参赛选手慕琼瑶:

参加答辩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对科学了解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深刻。评委的点评,让我们认识到对科学影像的认识不是很深刻,作品缺乏科学性,实验的过程不够具体,设施过于简陋,数据也不够精确。其次,让我明白了拍摄科学影像的手法也很重要,我们的作品不够生动,故事性不强,情绪表达也不到位。面对评委的提问,感觉这次确实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回答的内容也不是很精彩,没有把我们要表达的东西完整地呈现出来。

参赛选手宋雨馨:

答辩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一种检验,也是提升表达能力、交流技巧的重要机会。各位评审专家首先对我们和作品给予了肯定,对我们影视的流畅程度呈现进行了表扬。专家指出了我们作品的创新性不足,对实验数据完整性提出了改正意见。从中我深刻理解了科学影像的真正内涵,未来也将对实验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

10月4日至5日是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时间,担任此轮评审任务的是美国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卓著,而且热爱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他们每年暑假都会邀请高中生到他们的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并且在科普、公共服务等方面多次获得各种杰出大奖,都是非常接地气、有社会责任心的顶级科学家。

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接下来的赛事

青少年们将与来自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们

线上交流科学探究成果

分享科学发现的快乐

收获来自科学家的鼓励和建议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组委会新闻组:张红梅 于洲洋 马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新质人才!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举行首轮答辩》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西班牙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国际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