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17:48 阅读量:5.7万+
华人号:文化论坛文/图 吴富贵
(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
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
我深爱着这个世界,世界也如此深爱着我,因为我所有的微笑都挂在她的唇上,而她所有的泪水都积于我的眼中。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幕上的诗。我们将树木伐下来做纸,记录下我们的空虚。
我看到了你,方才知道我为什么来到了这个世界。
吟诵着这多首数句极富人生哲理、富于浪漫想象的黎巴嫩天之骄子100多年前问世的散文诗,回味着黎巴嫩民谚“喝过地中海水的人,就一定会再回黎巴嫩来”。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5年后的中黎建交50年华诞之日,我有幸再次应纪伯伦全国委员会主席塔里克.齐迪亚克博士的邀请,携夫人和我的两部双语著作(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一同来到素享雪松之国美誉、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亲历再访黎巴嫩天之骄子、世界百年文学巨匠纪伯伦博物馆和他的故居。
吴富贵教授拜会纪伯伦全国委员会主席塔里克.齐迪亚克博士
秋阳映照下的贝什里,在我这个久别重逢了的中国阿拉伯语著作家的眼里,依然安琪静谧,风景如画,坐落在黎巴嫩北部临海的圣谷。那里的雪松林依然广袤博大,郁郁葱葱,古松参天,青翠环绕。海风送来地中海的阵阵涛声依旧,依然四处散发着山林清新的气息。世界文学巨匠、黎巴嫩天之骄子、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纪伯伦·哈里里·纪伯伦的故居和博物馆,依然坐落在这依山傍水、崇山峻岭之中的如画风光里。
纪伯伦集诗人与画家于一身,他的散文诗多以爱和美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和哲理,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笔下的《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主要作品,是诗歌和哲学的有机结合,处处闪烁着理性思考的光芒。其作品语言并非华丽,而是简洁、精准和诚实。
从1923年茅盾先生首次译介纪伯伦的5首散文诗至今,文献记载,近百年的岁月中,纪伯伦的作品已经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21世纪当下,纪伯伦已成为被中国译坛多语种译者译介出版最多的阿拉伯作家。自此,他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已成为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第二大阿拉伯文学畅销书,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读者。
雪松深处世界文坛历史丰碑
这座敕建于1931年6月的纪伯伦博物馆,雏形最初是一家废弃的修道院,1975年黎巴嫩政府为纪念纪伯伦百年诞辰遂出资改建成现在的博物馆。沿着山路迤逦而行,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纪伯伦头像。基座高约3米,青铜头像高约2米,高高耸立在青天白云之下。
敕建在崇山峻岭雪松环抱中的纪伯伦博物馆
从外观上看,博物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虽地处山坳之间,岭涯之上,远树村烟偏僻的不能再偏僻,车行百余里,在山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但酷爱纪伯伦文学的我和夫人,仍朝思夜想,积攒积蓄,凑足时间,千里迢迢,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慕名再次来到这里,踏足故居,瞻仰博物馆,缅怀故人,追思过去……
矗立在纪伯伦博物馆外的纪伯伦雕像
游人、车鸣、鸡犬声、流水声合着鸟鸣声,偶见袅袅炊烟随着山风飘散。山乡这座窑洞式用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这座深藏在茂密的山野中无人居住的故居和博物馆因为如画的风景而变得不再单调。没有纪伯伦,就没有故居和博物馆,没有故居和博物馆就没有如潮的人流,就没有灯光和歌声,就没有今天的黎巴嫩文学旅游业。
记得博物馆馆长贾加博士告诉我,就是这样一家面积狭窄窑洞式的纪伯伦博物馆和纪伯伦故居,疫情之前,竟然每年吸引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七八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慕名而至,成为黎巴嫩文学风情旅游业之最,如今的小小故居和博物馆正在用丰富的纪伯伦遗存和文献,续写黎巴嫩文学传奇,成为一座建造在崇山峻岭之上,雪松深处的一处享誉世界文坛的历史丰碑。
中文图书成了友好信物
步入纪伯伦博物馆近百米长低矮拱形迂回有如窑洞一样的地下室,入口处虽然狭小,但小巧精致,充满黎巴嫩风情,进门后发现实际上里边面积很大,可以说像是个迷宫,内部空间全部被米黄色灯光所笼罩,映入眼帘粗糙墙面上的镜框里,悬挂展示着一幅幅纪伯伦人体美术绘画作品,或羞涩地袒露、或固板凝结、或生机勃勃,俨然是哲学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纪伯伦博物馆内书柜里展示着冰心译介纪伯伦的《先知》中文版
在参观中,笔者发现在古色古香的书柜里,陈列着2008年代和2016年等不同年代中国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冰心译介的《先知》《沙与沫》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富贵教授著述的《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和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文版《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等中国和黎巴嫩出版的冰心译介的纪伯伦译作和中国阿拉伯语著作家吴富贵著述译介的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有关中国和黎巴嫩的人物故事书籍。
博物馆馆长告诉我,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代表书作者赠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中黎两国在文学交流领域的友好信物。
2017年10月1日,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率部分馆员参观位于黎巴嫩北部卜舍里市的纪伯伦博物馆。图为王大使向博物馆馆长约瑟夫·贾加博士赠送吴富贵、王燕所著《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阿拉伯文版新书。
2017年10月1日,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率部分馆员参观了位于黎巴嫩北部卜舍里市的纪伯伦博物馆。
博物馆馆长约瑟夫·贾加博士向王克俭大使及其馆员们详细介绍了黎巴嫩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画家纪伯伦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艺术成就,表示纪伯伦的著作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博物馆愿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纪伯伦及其为世界文学和艺术作出的宝贵贡献。
接着约瑟夫·贾加博士深情地说,关于纪伯伦作品的翻译版本,首次发表于中国的是在1923年,茅盾先生译介了纪伯伦的5首散文诗,此后1925年被德国翻译家译成德文版。1926年在摩洛哥和黎巴嫩出版阿拉伯语版和法文版,1927年荷兰语版问世。1931年,冰心翻译的中文版《先知》和《沙与沫》在上海出版发行。自此,纪伯伦的散文诗和外文版著作被茅盾、冰心两位著名文学大师传播到了中国。
王克俭大使高度评价世界文坛巨匠纪伯伦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早在1931年中国作家冰心先生就把纪伯伦的《先知》介绍给中国,至今该书仍备受中国读者推崇和喜爱。
王克俭大使还向纪伯伦博物馆馆长约瑟夫·贾加赠送了吴富贵教授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的《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阿文版精装本和简装本新书,介绍书中有关中国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冰心先生通过译介纪伯伦散文作品将中黎两国人民心心相连的佳话,表示愿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继续推动中黎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织就“民心相通”的亮丽纽带。
是他正在慢慢的像世人展示着他的独特与魅力。
纪伯伦博物馆售卖各种版本的纪伯伦书籍
纪伯伦博物馆内景
工作中的纪伯伦博物馆馆员
茅盾、冰心和纪伯伦的故事
说起茅盾、冰心与纪伯伦三位同时代举世闻名的百年文学巨匠,近百年前结缘的历史友好故事,说来话长,由来已久。故事时间要推迟到98年前的1923年。此期,正值茅盾先生入职商务印书馆工作10年期间,暨1916年8月—1926年4月。
当年,这位刚刚走上社会,年轻气盛,来自浙江乌镇年方20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名叫沈德鸿,字雁冰。经其表叔卢鉴泉的引荐,拿着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孙伯恒经理用小楷写就的介绍信,只身慕名前往位于上海市的商务印书馆寻求工作,径直敲开了这座享誉中国的文学殿堂的大门,请见商务高层领导张元济先生。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全家福
在随后其入职商务印书馆的10年时间里,这位有志青年以自己鸿鹄之志,翩若惊鸿的执著追求和才华,把自己20岁到30岁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上海,献给了商务印书馆,献给了中国早年文化氛围浓郁的印刷出版企业,献给了新文学运动。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完成了从童话作者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转变,同时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编辑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具有现代编辑知识和丰富编辑经验的编辑大家。凭借其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和超人智慧,在论资排辈、人才济济的商务印书馆里打拼,终于10年磨一剑,创出了自己的一片文学理论新天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
2016年12月5日,吴富贵教授应邀出席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家协会、中国茅盾研究会、北京茅盾故居、中国现代文学馆、商务印书馆、解放日报社、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的“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年图片文献展”,发表题为“茅盾翻译纪伯伦作品与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尘封近百年的中黎文学友好交流故事”致辞。
正如茅盾所说,“如果不是到商务印书馆,可能就没有自己文学上的成就。”也正是沈雁冰入职商务印书馆10年当中,他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将纪伯伦的五篇散文率先译介到中国来,首开先河,以飨读者。从此铺设了中国译介纪伯伦文学作品的文学之路,架起了两国文学互译交流的桥梁。而其入职10年的商务印书馆,为他提供了展现文学才华的人生舞台。
(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名的第一次呈现是在1927年沈雁冰离开商务印书馆后,在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幻灭”时,作者署名为茅盾。)
2016年12月5日,“茅盾•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高端论坛”举办当日,“茅盾诞辰120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年图片文献展”也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开幕。吴富贵教授(二排左四)同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桂晓风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原会长钱振纲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先生的学生张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李玲、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愈之侄子胡序威、马列著作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张仲实之子张复、著名作家、学者止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明、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海春先生,《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先生,《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女士,著名作家、学者孙小宁女士,北京茅盾故居主任郭丽娜女士等。
论坛由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先生主持。
以下是吴富贵教授的发言:
“感谢组委会对我的邀请。代表中国阿拉伯语界向在座专家、学者和领导表示感谢。我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茅盾先生作为翻译的大家,他翻译纪伯伦作品的贡献。
我是一个外交官,所以我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谈。国内媒体在宣传茅盾作为中国文学大家时主要是谈国内的情况,他在中国喜欢哪些文学作品,但是从翻译角度来谈的很少。今年是中国与黎巴嫩建交45周年,又是茅盾诞辰120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年,茅盾在93年前——在中国和黎巴嫩建交1971年11月9日之前——就曾经把纪伯伦的作品代表中国文学界翻译出来了,“百年牵手”这个故事我已经把它出版成书。今年建交45周年时,我到黎巴嫩去把这本书委托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送给纪伯伦博物馆里,主要目的是在我们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考虑怎么让茅盾的文学也“走出去”。
第二,茅盾早在1923年9月3日和9月17日就把纪伯伦的作品翻译出来了,有五篇散文——《批评家》《价值》《别的海》《一张雪白的纸说……》《圣的愚者》。纪伯伦是世界百年文学巨匠,但是在中国的阿拉伯语界、中国文学界,茅盾先生在翻译领域做出的这些贡献,从黎巴嫩这方面来说,大家不知道;但纪伯伦对中国来说,很多人知道,还有一些人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把茅盾先生作为文学大家、翻译大家,他翻译纪伯伦的故事讲出来,把他的作品跟纪伯伦在93年前牵手的故事,更好地变成现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
感谢商务印书馆成就了茅盾的伟大,他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十年,商务印书馆给了茅盾展示才华的舞台,商务印书馆用文化积淀的方式在今天缅怀茅盾这个与自身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化伟人,用博学大的胸怀打造商务印书馆人文名胜,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建议商务印书馆把茅盾的文学作品在明年或中黎建交50周年时候出成文集,把茅盾的作品真正放到纪伯伦博物馆,把纪伯伦的作品拿到茅盾文学馆和茅盾故居。一个是要让黎巴嫩人民真正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商务印书馆,还有北京、乌镇两个茅盾故居。
什么是“一带一路”上的中黎文学元素?茅盾译介的纪伯伦散文便是构筑“一带一路”上中黎文学的重要元素。我发表过几篇论文,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反响,因为93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跟黎巴嫩还没有建交的时候,茅盾作为民间友好使者已经在做这个民间友好工作,但是这个故事大家不知道。所以根据目前我所掌握的茅盾翻译纪伯伦5篇散文的故事,把它出成了书,一本是中文版《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一本阿拉伯文版的由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出版之后,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代表团成员于2016年11月23日飞抵黎巴嫩,参加24日以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和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黎巴嫩法兰萨银行承办的,我的《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新书发布会暨“中国优秀出版物展览”。
值得提及的是,2016年11月9日,为庆祝中黎建交45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黎巴嫩法兰萨银行联合组织“‘一带一路’在黎巴嫩:北京至贝鲁特”活动。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中国优秀出版物展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承办。
2016年11月22日,黎巴嫩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隆重举行庆祝黎巴嫩共和国73周年国庆日,中国和黎巴嫩建交45周年盛大招待会。同时举办中黎建交45周年《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会暨首发式系列活动。
2016年11月24日,由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黎巴嫩法兰萨银行承办的中国优秀出版物展暨《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阿拉伯文版新书发布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联合国教科文宫隆重举行,吸引中黎各界友好人士200余人出席上述活动。
2016年11月25日,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文化处陈中林专员的陪同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永强社长将《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赠送给黎巴嫩大学人文学院语言翻译中心主任泽伊娜博士。
2016年11月26日,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和黎巴嫩法兰萨银行阿德南•卡萨董事长的陪同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把《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阿拉伯文版新书,作为记述中黎交往历史和友好人士的重要成果,赠送给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
2017年10月1日,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把《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阿拉伯文版精装和简装版新书,赠送给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馆长约瑟夫·贾加博士,作为中黎友好信物被纪伯伦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展出。他是继冰心《先知》《沙与沫》之后,其《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著作被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第二位中国作家(第一位阿拉伯语作家)。
其著作《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被福建冰心文学馆、北京茅盾故居、山东黎巴嫩女子学校、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纪伯伦故居、纪伯伦全国委员会、黎巴嫩大学、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黎巴嫩外交部、文化部、新闻部、黎巴嫩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这本图书经编号、上架后已进入黎巴嫩大学图书馆、黎巴嫩国家图书馆HOLLIS检索和借阅系统,有助于提升中国中东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
今天我把这个课题拿出来,把茅盾早在1923年译介纪伯伦著作的故事讲述来,也是因为大家谈的大多是茅盾在国内的情况,所以我来谈谈茅盾的作品如何与当前的“一带一路”结合起来“走出去”,希望会后加强交流,也助力商务印书馆在出版方面真正“走出去”。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
时隔8年后的1931年,世纪老人冰心又翻译了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两本散文诗集,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视野,从此打开了一扇中黎文学交流互译事业的窗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多位纪伯伦研究专家和学者,又陆续翻译了一些纪伯伦的诗歌、散文精选作品,中国多家出版社亦相继出版过纪伯伦的散文诗歌作品著作,98年来畅销不衰。中国出版的纪伯伦作品的单行本、文集很多。如今,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虽说纪伯伦此生无缘来过中国,但他享誉世界文坛的优秀作品,却早已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如今,合着中国政府奏响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旋律,笔者如今再次亲临纪伯伦博物馆和故居的所见所闻,回味着中黎两国文学家友好交往鲜为人知的故事,看着中文版图书在纪伯伦故居和博物馆中已成为中黎文学译介友好交流的标志,心情无比激动。
令人欣慰的是,而今沿着茅盾先生译介的5篇散文和冰心先生译介的两本散文诗集开辟的中黎友好文学交流译介之路,后继有人,正在续写中黎两国新的文学传奇。
1994年12月,黎巴嫩总统利亚斯·赫拉维签署第6146号命令,授予时年98岁的冰心先生一枚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用以表彰她为黎巴嫩与中国文化交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美哉,绘进国旗那棵松
截至2023年,联合国会员国共有193个,且全部皆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已的国旗。国旗是国家的标志,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在红白两色相间的黎巴嫩国旗中央,挺立着一株蓊郁、繁茂的松树,那就是黎巴嫩的国树——黎巴嫩雪松(Cedrus libani A.Rich.) 黎巴嫩是亚洲最西部、地中海东岸的古国。
雪松,亦称黎巴嫩杉、香柏树。《圣经》的诗篇里经常提到的香柏树、植物之王、上帝的杉树,便是生长在地中海畔赫赫有名、极为珍贵、人称“树中恐龙”的黎巴嫩雪松。
黎巴嫩的北部、伊尔兹山地区、迈克迈勒高地,以及纪伯伦故居博物馆贝什里地区的加迪斯峡谷上游,哈勒希夷赫丁自然保护区、贝莎莉坦努里和马阿斯尔舒夫保护区等地区是雪松的集中产地,一度曾达数千平方公里的黎巴嫩雪松面积。
黎巴嫩国旗上的雪松图案
在黎巴嫩逗留的短暂时日里,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雪松再次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友人指点,我们再次怀着极大的兴趣游览了山高险峻、地处深山老林里的黎巴嫩国家雪松公园。
向导告诉我们,炎热的盛夏,这里浓阴覆盖,是旅游者的避暑胜地;严寒的冬天,皑皑白雪铺地,配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雪松,公园内的高山滑雪场便成为每年来自世界各国滑雪爱好者们的乐园。
贝卡山脉有白雪铺盖,是全中东阿拉伯国家仅有的雪景。人们喜爱雪松,更重要的是雪松自古至今与黎巴嫩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这种高大挺拔、终年常绿的乔木,木质坚硬、纹理细腻。因其抗腐性能极强,清香沁人,是建筑业特别是古建筑业建造寺庙和宏伟宫殿以及各种高级家具的上等木材。历史上善于航海的腓尼基、巴比伦、埃及、亚述、希伯来等古人,都将雪松木视为神圣的木材。5000多年前,雪松在神庙、宫殿建造史上曾大显身手,被埃及、西顿、亚述、泰维、巴比伦、巴尔贝克和以色列等地的诸多著名宗教寺庙、神殿使用。
黎巴嫩国徽上的雪松图案
远在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神殿的殿顶就是用黎巴嫩雪松建造的,并用雪松作廊柱。这座宏伟的宗教建筑物,在经历了五个世纪以后,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毁坏了。之后不久,一座依原型建造的庙宇又在原址拔地而起,其材料仍是雪松。还有,神圣的希伯来圣物,藏有摩西十诫的木橱,也是用黎巴嫩雪松做成的。另外在参观伊斯兰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大殿中,我们曾看到配以金饰的格子窗工艺品,也是用黎巴嫩雪松建造的。
此外,雪松是上等的造船原材料。在古埃及的宗教仪式中,雪松也必不可少。法老死后的殉葬品中必需的船只和船桨都是雪松木制做的。所以,埃及人称雪松为“死者的生命”。
黎巴嫩人民对雪松倾注了深厚的情感。1941年黎巴嫩独立,人们将雪松选作国徽图案,并绘在第一面国旗的草图上。黎巴嫩国旗红白两色相间,中央印着一棵绿色的雪松的图案,白色象征着和平,红色象征着牺牲精神。从此,雪松成为黎巴嫩的国树和象征。如今,黎巴嫩的红白相间的国旗中央,便是一棵墨绿翁郁的雪松图案。
如今,将雪松绘进国旗的黎巴嫩,不仅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雪松产地,还是唯一的旅游纪念品--各类雪松手工艺制品唯一的供应区。数千年来,雪松与黎巴嫩,雪松与纪伯伦故居,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文学作品一起,静默地记录着两国百年文学巨匠著名文学家跨世纪的时空牵手,中黎文学界“以文结缘,译文会友”的百年友好故事。
记得临出机场前,我们随手翻阅了一些书报杂志,映入眼帘的几乎尽是雪松的照片。以雪松命名的海拔约3083米的库尔内特·萨乌达山,为黎巴嫩最高峰,也印在黎巴嫩出售的地图上。更有趣的是,我们看到把守黎巴嫩首都国际机场的黎巴嫩士兵军帽、岗亭、警察的制服上,也印有雪松的图案。
是的,在中国,《一千零一夜》是国人接触最多的阿拉伯文学,排名第二位的阿拉伯文学是出自于哪位作家?答案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他的代表作《先知》、《沙与沫》影响力巨大,代表着纪伯伦的最高文学成就。他是阿拉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风格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想象之美以及如绘画般的色彩美,被人们广泛称为“水晶般”的风格。为此,建议大家日后欣赏这位黎巴嫩诗人的诗句,体会字与字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博爱的人生观,定会获益匪浅,伸出大姆指头。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