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十一章)

2024-05-04 01:41 阅读量:3k+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

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

冰凌

第十一章

在纽约推介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发源地的新理论

20053月,中国著名学者苏文菁教授前来纽约州的康乃尔大学做访问研究。苏文菁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外语系教授,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19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诗学的学者,同时还担任全国妇联执委、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常委等职。从1998年开始,苏文菁教授开始对世界海洋文明和闽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世界海洋文明的系统理论。

当时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和美国强磊出版社在纽约设宴欢迎苏文菁教授来美国访问研究,听了她的介绍后,我和她谈到在美国出版她的理论著作的可能性,我做为强磊出版社总编辑,对苏文菁教授表示,强磊出版社愿意为她做整体策划,她表示同意,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强磊出版社在随后的策划中,将苏文菁教授关于世界海洋文明的理论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感到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一段时间里,我和苏文菁教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反复交流探讨,并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她所研究的理论。我们觉得这一系统理论应该凸现出一个鲜明的理论观点,来准确表达苏文菁教授的理论研究。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的考证研究基础上,在我和苏文菁教授经过几十个回合的反复交流、深入探讨之后,双方一致同意明确提出纲领性的观点: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在此基础上,依据苏文菁教授的系统理论,我策划了《在纽约解读福建》10卷本丛书。总卷《在纽约解读福建》,第一卷《“掀起你的盖头来”——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第二卷《“闽在海中”——海洋文明的地理层面》、第三卷《“以舟为车”——福建的族群与民族结构》、第四卷《“以海为田”——海洋文明的经济层面》、第五卷《海民精神领袖妈祖——海洋文明的文化层面》、第六卷《郑和从福建长乐下海——福建航海技术与军事的发展》、第七卷《执手而行的台湾——福建海洋文明的延伸》、第八卷《海洋文明的航船重新启航——建设福建现代海洋文明的辉煌》、第九卷《无法拒绝的航行——世界向往现代海洋文明的福建》。

200546日,美国强磊出版社、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在纽约曼哈顿万寿宫饭店召开记者招待会,邀请了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大公报》美国记者站、美国《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等记者参加。我在主持记者招待会时首先介绍了苏文菁教授,并特别强调,苏文菁教授提出的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系统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的考证研究上,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意义极为重大,将使人们摆脱以往对福建认识的边缘化,将使人们对福建乃至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崭新的阐释和准确的定位。这套系统理论的建立,将福建的新型形象推向世界平台和国际社会,使世界更加准确而清晰地认识福建、了解福建和向往福建,使海内外华人华侨、尤其是闽籍华人华侨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国,也为决策领导层制定福建的发展战略、建设大计和两岸和平统一提供了新的参照数据和新的思路。随后,我邀请苏文菁教授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她的系统理论。

苏文菁教授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苏文菁教授说,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是15世纪前的海洋之王。在中国,历史记载了远古时代的“闽在海中”的传说。从闽越国以强大的海军对抗汉朝中央政权,到宋朝册封福建海神妈祖,福建的海洋文化终于得到中央政权的认可。从海神信仰、造船技术、航路网络、航海技术、丰沛的物产到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都在证实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苏文菁教授指出,18万年前,福建第一次出现人类,便与海洋密切相关。昙石山遗址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全面的考古资料展现了福建先民在闽江入海口这一海洋性区域的生产工具、居住设计与饮食习惯。它是福建先民与海洋长期互动的结果。《山海经》载“闽在海中”。该书素材源于公元前21世纪。西周的《周礼》就有“闽”、“七闽”的称谓,是周朝东南部一个独立的大族。闽每年向朝廷进贡120名奴隶以及蚶等海洋特产。同期,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主要记载在柏拉图(427-347)的《可里特雅斯》和《提迈尤斯》里,那就是著名的“亚特兰第斯”的故事。古希腊作为善于航海的民族,在公元2世纪之前却只能航行于地中海之中。直到托密列三世,水手帕勒斯掌握了印度洋季风的规律,希腊才开始走出地中海,进入红海和印度洋航线。

苏文菁教授说,从先秦到唐,福建的海洋文明有三个重要的标志:汉朝闽越国与朝廷的交恶过程;三国时代福建的东冶、温麻(福州地区)不仅是吴国的海军基地、造船基地,还是“浮海求夷洲(台湾)及檀洲(夏威夷)”的出发点;到了唐朝中期,怛罗斯战役的失利与安史之乱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福州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古埃及虽然较早进入红海和印度洋航线,但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没有走得太远。考古资料证明,在公元前2世纪到15世纪,埃及以及北非地区大量存在中国的陶瓷碎片,该陶瓷大多是福建德化的产品。埃及人最远就是在印度洋上进行贸易。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分别记载了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海洋航行,基本上都在地中海。

苏文菁教授认为,宋代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不断南移,福建的海洋文明反脯于中原文明。典型事例就是妈祖这一福建的地方神受到朝廷的册封。中外典籍都证明,福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与最有吸引力的区域,泉州更是繁荣之城。宋朝赵汝适的《诸番志》已记载福建与近百个国家的交往与各国情况。元大德年间出现从福建出发到印度洋、东非的针路图。而郑和船队的航海力量都源于福建。王景宏,福建漳州人,郑和船队的实际指挥者。郑和船队两次从江苏太仓出发,当地的船员与航海力量不足以支持船队的航行。第三次开始改在福州长乐。

苏文菁教授总结说,欧洲人认为在15世纪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绕过好望角(1498)越过莫桑比克海峡之前,欧洲人对太平洋、印度洋是不熟悉的。1492 年哥伦布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太平洋,由此才开始了世界文明的大航海时代。但是,许多国际学者也发现了中国北方文化与航海的矛盾。在李路耶(《当中国称霸海洋》的作者)看来,航海是黄河以南的“夷”人的事。这同样也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这里的“夷”指的是福建人。由于福建的海洋文明的“失语”,孟希斯(1421,中国发现了美国》的作者)竟然以为郑和的船队是从韩国或日本出发的。在中国的版图上看,北起渤海湾、南到三亚,漫长的海岸线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形成海洋文明的地理条件。但从研究资料来看,福建的海洋文明不仅起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创造了人类海洋文明的诸多壮举,塑造了木质帆船航海的典范。综上所述,经过科学的考证和研究,我们认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苏文菁教授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记者招待会上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大公报》驻美国首席记者张少威先生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开句玩笑,如果这个理论成立,你们都可能拿诺贝尔奖。但是作为记者,我们需要有关专家权威论证的资料。面对记者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苏文菁教授均以史料和数据,给予详细的答复和释疑。当天,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香港中国通讯社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新闻和图片电讯稿。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新闻中心即时也向各新闻和网络媒体发布了新闻通稿。一时间,苏文菁教授关于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系统理论,通过海内外数百家新闻和网络媒体传遍全球,引起极大的反响。

当时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教授正在康州访问,我向他介绍了苏文菁教授提出的理论,余秋雨教授十分关注,表示这也是他所研究的课题。

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需要认真而深入的交流探讨,甚至争鸣,使这个理论“站得住脚”或者“站不住脚”。针对我们收集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主动挑起讨论。我对苏文菁教授作了实录访谈,先后写了系列访谈录之一《为什么说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访谈录之二《史实证明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访谈录之三《“福建海洋文明发源论”与“欧洲文化中心论”》,通过新闻中心发布出去,引发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后来我们还将这个讨论继续往前推进,计划撰写访谈录之四《执手而行的台湾——福建海洋文明的延伸》和访谈录之五《对人类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苏文菁教授的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发源地的系统理论,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当时世界名校康乃尔大学邀请她开课,教授世界海洋文明理论课程。美中科技经贸促进总会当年在北京召开成立10周年年会,也邀请她作大会主题发言。国内有的专家在谈郑和下西洋时,直接引用苏文菁教授的理论观点: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新闻浪潮中,我又采访了苏文菁教授,撰写和发布了专访《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纽约访著名学者苏文菁》,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以《旅美学者苏文菁谈郑和下西洋》为题发了电讯稿,苏文菁教授将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放在世界海洋文明这一大背景里来作总结性的阐述,更加凸现这一壮举的伟大意义。各新闻和网络媒体纷纷转载这篇电讯稿。

在世界新闻幅射力最强的高地纽约,在常春藤盟校,以新闻、出版作为载体,及时而有效地推介世界海洋文明研究的新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这让我们看到新闻与出版的力量,感受到新闻与出版的魅力。当然,一种新的理论需要不断的探究、不断的充实和不断的完善。我们当时非常期待有不同的声音来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计划在纽约召开专题研讨会,以充实和完善这套理论。

随后,美国强磊出版社在美国正式出版了苏文菁教授的专著《福建,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提介苏文菁教授的这套理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福建省两任省委书记都给予批示。我曾两次受邀回福州演讲,介绍这一理论。福建电视台还邀请苏文菁教授和我,上电视节目接受访谈。在福建社科联举行的一次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遇见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欧潭生先生,欧馆长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冰凌简介:本名姜卫民,旅美幽默小说家。祖籍江苏海门。1956年生于上海,1965年随家迁往福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曾任《法制瞭望》杂志编辑部主任。1994年旅居美国。现任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纽约商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际作家书局总编辑、《纽约商务》杂志社社长、《文化中华》杂志社社长、《国际美术》杂志社社长、海外华文媒体协会荣誉主席、杭州冰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浙江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阳光学院客座教授等。1972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从事幽默小说创作与研究,出版《冰凌幽默小说选》《冰凌自选集》《冰凌幽默艺术论》《冰凌文集》等著作。

欢迎阅读: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七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八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九章)

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十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冰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