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人在旅途——《感受武汉》往事杂忆

2021-04-12 09:06 阅读量:3.2万+

华人号:文舞霓裳

编者按:该文创作于2006年。文中涉及人物身份、社会现状,均为2006年状况。

少君,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 也是最早在中文网络上写作的作家之一。曾以李远、未名、马奇、赵军、程路、剑君等笔名活跃于海内外文坛。着有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了《凤凰城闲话》《未名湖》《怀念母亲》 《人生自白》《大陆人》《奋斗与平等》《阅读成都》等多部著作。其小说被评为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浮雕面影(陈瑞琳),其散文被称之为"一幅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风情画卷"(黎阳)。

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为武汉选择或者说设计了中国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这种”最好同时也最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这样一种”最好同时也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就暗示了武汉将会有中国最好但也可能最环的前途。武汉现在便正在这两种前途之间徘徊……

——易中天

的确,正如这位曾在武汉生活工作了多年的易中天教授所言,武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甚至无法说是”一个”城市或”一座”城市,因为它实际上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三城合而为一,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属罕见。”

这座被毛泽东称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城市,长江浩瀚地从它的身体里流过,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北溯汉水而至豫陕,南经洞庭而达湘桂,居”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之要,守”九省通衢”之道,千百年来,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年,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公元280年,晋朝设武昌郡,至清末康熙时为武昌府,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汉口则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因为汉水是当时中国重要的交通水道之一,长安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楚荆做生意十分方便,至清嘉庆年间,汉口便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之一。汉阳之名则源于汉水,古语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自然就叫汉阳了。

武汉虽地势低洼平坦,但周边则错落着一些断山残丘:南部从蛇山开始,东延为洪山、珞珈山和喻家山,西过长江即为汉阳的凤凰山、粮山;北部为武昌风筝山、狮子山、凤凰山,跨过长江就是龟山。长江在龟蛇二山中流过,江面变狭,有”龟蛇锁大江”之说。宋代诗人苏辙曾有诗曰:”荆江洞庭春浪起,汉沔初来入江水;岸头南北不相知,惟见风涛涌天地。巫峡潇湘万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谁道武昌岸下鱼,不如建业城边水?”由于水流湍急,江岸开阔,在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南北交通为之阻隔,历朝历代也曾因为长江之险而多次出现”划江而治”,长江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被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动工兴建,1957年建成通车,”变天堑为通途”,把武汉三镇紧密连接在一起,也结束了长江自古无桥的历史。其实,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不到八十年。

武汉是个热闹的城市,因为武汉人天生的爱热闹而热闹;武汉也是个很失落的城市,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中,它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青睐和投资者的热捧;它既没有感受到东部沿海发展的热浪,也没有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热流。”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所有的好处仿佛都从这一线间流过,说起来,武汉真的有点委屈。当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北伐”时,当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龙头老大”,而重庆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时,武汉仍在原地东张西望。东(上海)南(广州)西(重庆)北(北京)都在发展,而自己夹在当中,却大大落伍。

很多武汉人都认为,是武汉的”运气”不好。历史没有给它很好的机遇,它自己似乎也没有很好的作为。按方方的话说:这座曾经一度被称作”东方芝加哥”的城市,其当年的繁华和现代与美国那”哥们儿”差不多。事实上,武汉在历史上曾经好几次差一点就当成了首都:第一次应该是三国时期,当时东吴打算迁都武昌,却遭到臣民们的反对,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第二次是1926年,北伐军攻克汉口,随后中央政府即由广州迁都武汉,武汉成为首善之区。第三次是抗战期间,武汉曾当了几天战时的首都,然而武汉很快就失守,重庆成了陪都。

可惜啊,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武汉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许就注定了它的不上不下,不南不北,不东不西。虽然武汉的官员们曾响亮地喊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虽然解放大道上也聚集了如今中国社会最时尚最活跃的商品社会元素,汉正街也呈现着浮华热闹的市井风俗,游走在吉庆街的淘金艺人亦不失时机地将这个城市的夜晚涂上班驳的声色……但它首先不得不直面的是:在东部现代化进程和中央政府开发大西部的政策性倾斜的挤压中,如何解决凋敝的国有经济,和大批行走在贫困边缘的下岗失业群体——这是摆在武汉人面前的一道沉重的堤坝。

现实中的武汉如同它的方位一样令它尴尬,武汉既不能叫江北,也不能叫江南。同样,武汉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长江和汉水分别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贯穿整个市区,将武汉割为三块:汉口、汉阳和武昌。这个重大地理力量的结果,一是使武汉异常的大;二是造成了方向感的遗失。

长江和汉水的流向,决定了整个道路的走向。很显然,最早的道路沿江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道路或与之平行,或与之垂直。这导致今天三镇的道路,全都呈斜向分布,并随着江的走向时有弯曲,正东向或正南向的道路是找不到的。

在很多城市,你都会发现它们的道路路牌上注明了方向,在武汉没有,因为没法注明方向。不仅道路,另一些方向也被注定了。房屋沿街建设,它们是什么朝向的,说不清楚。有一些房在空地上建起来,按采光原理,坐北朝南。随着空地越来越少,房子越走越近,不同朝向的房屋便堆到了一起,于是就让你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重。

武汉确实是个沉重的城市,被挤压的、凋敝的国有经济,和大批行走在贫困边缘的下岗失业群体。对于生存的恐慌,对于未来的失望,武汉人不得不抱着这种沉重去面对生活。许多外地人评价武汉:赃、乱、差,他们哪里懂得,当他们享受并体验武汉的美食美景时候,众多的武汉人正在被生活体验、考验……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时说:武汉其实是个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的大都市,历史曾给予它巨大的潜在机会,它拥有类似莱茵河、多瑙河和密西比河中游所拥有的丰厚的人文和生产资源,甚至在开埠之初就被西方商人称之为东方的芝加哥。仅就目前的中国经济南向北进,东向西进的趋势,武汉除已积淀的工业、科技和教育基础以外,在现有的经济框架中,是中国最好的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如果武汉人能将这个中心架构起来,不仅可以充当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列车的发动机,而且还可以挟长江中游雄厚的地质、地理、水文、人文、科技和农业资源,以及鄂、湘、赣三省鼎立的经济合力,在武汉建起一个中部崛起的支点和主战场。

在参加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主持的一个会议上,我说武汉本该是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的一座城市,”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其它大都市所没有的地理、文化、人材上的许多优势。但为什么没有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我觉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自我宣传不够。我说我在会前到全球最大的网络书店亚马逊(Amazon)上搜索了一下,结果是关于北京的书有806种,上海的923种,西安的6406种,成都的106种,而关于武汉的只有84种,且没有一种是正在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怎么能让众多的人知道武汉、了解武汉,是摆在武汉这座城市经营者面前,一个急迫而紧要的问题。

还有就是武汉人应该自信,不能看着别人经济发展快,就觉得自己落后。我说你们可以看看,除了沿海几个国家重点关照的特区和四大直辖市外,没几个城市真的比武汉强。武汉的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有两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中部地区最强的人材储备。绝不能盲目地去学仿别人不能盲目去学发达地区,不能看到上海好就学上海,看到深圳好就去看深圳。这个没有多大用,别人的好的方面是要学习,不过武汉要有自己的特色,沿海有条件,西部有政策,武汉应该有良好的自我定位。

武汉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两江相汇的便利,使武汉很早就成了交换物品的地方。三国纷争时,武昌是吴蜀”互市”的据点;唐宋时期,又是川、广、荆、淮、浙货物的集散地。当年洋务大臣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坐镇武汉,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建汉阳铁厂,”烟囱凸起,矗立云霄”,曾使武汉成为当年仅次于上海的近代大都会。20世纪初,日本驻武汉领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汉口》一书中称:”汉口今为清国要港之第二,……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芝加哥”。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武汉的东湖,其风景和气势绝对优与杭州的西湖,武汉女孩的身材也并不输与苏杭的佳丽。人人都说上海外滩漂亮,可是当你站在七公里长的江滩公园上,极目远望时,那风景绝对惬意。那天晚上,和蔡武及国务院侨办主任陈玉杰一起到武汉江汉路步行街逛夜景时,只见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繁华的都市气息立刻扑面而来。

武汉地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和南北交流的结合部,有学者发现,中国几个区域性大块的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重庆、西安,武汉距离它们恰巧都在1200公里左右。它就像一个圆心,物流、人流、资金流,都经由它向其他方向流动。武汉曾有一批名闻全国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这些老字号浸润着武汉百年的历史文化,而这种历史文化至今还在武汉延续着——在熙熙攘攘的武汉街头,你会被铺天盖地的小商品冲击得眼球发胀,你还会被挑著担子的、满载货物的三轮车、沿街叫卖小吃的、身背手提满载而行的人群挤得东倒西歪……

漫步在这条步行街上,沿途看到有很多高大的花岗岩民国建筑,风格雄浑,陪我们逛街的武汉市委宣传部长车延高说,这些建筑物大多是日本占领时期的办公场所,和上海的万国建筑群风格相近。沿江大道上还有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那里曾是租界区。走到江汉路和沿江大道的交叉点时,我们看到一幢具有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顶层带一口大钟的建筑,车部长说这是解放前的海关大楼,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众人正仰望间,突然钟声骤然响起,让我不由地感叹这岁月的无情:过去的八十年间,有多少来往的路人和远航的船只,曾在这钟声下走完自己的人生和航程?又有多少人明白这钟声催岁月的道理?

方方说,武汉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

我在参加湖北企业家论坛时说,未来中国最有竞争力,最有发展前途的是上海和武汉。我认为武汉绝对有优势,绝对有竞争力,绝对有发展前途。武汉现在缺少的是策划,是管理,是职能部门主动性。我对新上任的武汉市委书记苗圩也是这样说的:武汉现在需要的是是决策,是宣传,是软环境。我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看出来的,更不是从几个经济增长的数字中感受到的。每个城市都有它具体的细节的不同之处,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可以预见武汉是很有前途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我开始喜欢上武汉这个城市,喜欢很早很晚都有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在马路上行驶,喜欢看着武汉人早晨端着一碗热干面急匆匆的赶路,喜欢步行街的繁华与老城区的温情……在离开武汉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这样一个城市?作家张晓风说:”如果说一个人对一座城市也会产生爱情,那么,有一天,当你意识到你爱的,不仅仅是他的钱,他的外表,他的功名利禄,还有他的灵魂,他灵魂里的喧哗和叹息。”武汉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很多次,以前除了麻烘糕就好象什么都没有留住。而这次却不一样,我不但可以记得它的夜色和过早,记得江面上的船笛声,记得桂花糕和面窝……

我开始怀念武汉的一切,怀念那里的街道,那里的喧哗,那里的江水,那里的味……

编者的话: 这里只是精选了少君先生旧文《感受武汉》的精彩段落,供读者欣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人在旅途——《感受武汉》往事杂忆》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冰凌经典微型幽默小说:九十年代单旋律25章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2022-08-22 21:18

三学探源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2022-08-22 21:08

屈金星作品入选大中小学教材考卷读物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2022-08-22 20:58

方塘周末副刊●第29期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2022-08-19 20:57

土狼的传说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2022-08-18 21:34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