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4:44 阅读量:2.8万+
华人号:遇见闽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的当下,养老已然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面对山区村空心化,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生活难”“增收难”等困境,鸿尾乡党委以“暖心党建”为抓手,创新打造“党支部+社会第三方”模式,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让留守老人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为”,为“空心村”注入温度与活力。
精准服务“送上门”
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3月27日,鸿尾乡的居家养老照护员小邓接到汉头村87岁独居老人李幼幼的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李奶奶,我又来啦,今天给您施一下艾灸,顺便看看您的身体情况。”小邓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开始准备艾灸工具。
▲(居家养老照护员小邓为李幼幼老人施艾灸)
操作前,小邓耐心询问李奶奶近期的身体状况,根据其身体情况精准选取穴位并合理确定艾灸时长。在施灸过程中,小邓时刻关注着李奶奶的感受,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温度与力度,确保服务的安全与舒适。艾灸服务结束后,小邓又帮李奶奶剪了指甲,打扫了房间卫生,随后才放心地离开。
▲(居家养老照护员小邓为李幼幼老人打扫家中卫生)
这是鸿尾乡“村空心暖”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鸿尾乡党委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构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新模式,为山区留守老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贴心服务。
除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照护员外,鸿尾乡还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关怀等服务。同时,通过搭建“乡镇志愿服务队+村级志愿服务队+民政第三方上门服务+高校共建共联”的四支队伍,进一步拓宽服务维度,确保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实现“老有所依”。
▲(居家养老照护员小邓陪李幼幼老人聊天)
校地共建“搭平台”
留守老人“老有所为”
“婶婶,您又去地里摘菜啦?我们来看您了,这次给您带了牛奶。”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院长林中燕远远就和老人打起了招呼。她和汉头村的这些老人早已熟悉得如同邻居一般。
近年来,鸿尾乡汉头村因大部分村民搬迁至超墘、官路等中心村,大量旧民房闲置。为盘活这些闲置资源,汉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海拔高、环境优等自然优势,积极引进社会各方力量,与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党委合作,通过租赁改造旧房,打造校地共建的研学基地等。在开展研学活动的同时,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经常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帮汉头村的老人打扫卫生、干农活。而汉头村的老人也很照顾他们,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建议,彼此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林中燕院长为汉头村留守老人送牛奶)
“政府和社会都很关心我们,但是我身体还硬朗得很,也想着自己能发挥些用处,被人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幸福。”汉头村的75岁老人李道宝对记者说。他每年都会帮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照看研学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整理卫生、割草等等。通过这些劳动,他每年能增收1万余元,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也让他感觉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校地共建这一举措有效利用了闲置房屋,为村民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的同时,也为村里身体硬朗的留守老人创造了“就地创收”的机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为”的价值转变。
▲(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党委志愿团队)
汉头村党支部积极支持并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在汉头村,像这样被盘活的旧房改造约有28栋,这些改造后的房屋,如今已成为研学基地、乡村民宿等多种业态的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鸿尾乡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张大津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拓展服务内容,让更多的留守老人感受到“村空心暖”的温暖与关怀,绽放出幸福的“夕阳红”。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