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陈雪兰:故乡的老街

2025-01-10 16:13 阅读量:2.4万+

华人号:福鼎周刊

故乡的老街

口   陈雪兰

我的故乡是闽东沿海一个叫“点头”的小镇,19岁之前的我是在镇上的老街度过的,后虽累巢他乡数十载,但当年的街景和烟火清欢始终眷眷于心,时时怀顾。

老街就是那条条狭长窄窄的街道,分为上街、中街、下街和横街里。街道两旁是清一色木制二层小楼,一楼皆为铺面,楼头布招飞舞,密密麻麻的颇有点明清街市韵味。老街最早成形于横街里。旧时的横街里是通往南北的驿道,商铺、当铺、客栈林立,街巷中央总是夹杂着南腔北调的喧哗。横街里不过三百多米长,宽也就二三米,蜿蜒曲折,青石板路高低起伏,若是雨中撑伞走过,很有几分江南雨巷的味道。

出横街里各口,无须拐弯便与其他小街不期而遇。拾阶上“十八岭级”就到街头顶,这里的土地宫、大帝宫和泗州佛亭都建于清朝时期。大帝宫旁原先有个道观,只有一个老道,姓谢,据说“法到病除”,老街人敬为“仙人”,尊称“六仙”。民国时候上街曾出过一个文武双全的“大乡绅”陈春泉,人赞“自古天生一良材”,留给老街人许多津津乐道的奇闻轶事。

上街与中街交连处分出两条小巷分别直通海边两个埠头,岸边的妈祖宫已有270年历史。那时的公社大院、邮电所、税务所、水产站、人民会场、码头搬运社齐齐沿岸而立,海岸边这条马路便也成了街。涨潮时分,海水总是漫过妈祖宫前的两个大旗杆,行人都得抡起裤腿趟着走过。埠头上挤满大大小小的渔船,欸乃声声,每天有数不尽的海鲜搬上岸,又有大量的茶叶及土特产被搬上船销往外地。退潮时,海蜈蚣、跳跳鱼和蛏等小海鲜遍布岸边滩涂,那些鱼、虾、蟳、蟹齐齐朝你大眼瞪小眼。有了这片小海,老街人的餐桌是从不缺鱼海鲜的。

中街的人气总是最旺,镇上好吃好玩的都汇聚在这条街上,有供销社、新华书店、服装社、理发店、糕饼店和各种杂货铺;还有多家祖传的青草铺和中药堂;以店主人命名的各种小吃,听名字就让你垂涎;沿街叫卖的零食有“馍馍”“马蛋”,那溢满街市的葱油香常引来一班小屁孩,舔着口水跟在后面学着吆喝作乐。

“扁食节”“诗怀礼禄生”是两家历经几代传承的百年老店。“扁食节”的扁食虽说那时一碗也就三五毛钱,但老街人平常是不敢奢侈的,那可是待客最隆重的一道点心哦!每每这时,店主人总会贴心地备上雅致的食盒让人体面地提回家去。客人欢喜却总要客气一番,按照当地“有吃有剩”的风俗拨出一点推说吃不了。小孩子们早眼巴巴地候着,没等客人跨出门槛碗底就空了,还吧唧着嘴差点把碗和汤瓢给舔碎了。

“诗怀礼禄生”的名号则包括了店家祖孙三代人的名字。祖上陈诗怀以擅长烹饪传统老菜“二十四大碗”“八盘五品”名动邑内。老街人宴客都愿意到他店中预定几样菜品。陈诗怀厨艺精湛,为人慷慨仁慈,街坊邻居尊他“诗怀公”,中街还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诗怀巷”。陈家的祖传招牌菜“陈茂记牛肉丸”在家的老街坊永远吃不够,也让在外的老街人时时刻刻想念着。

下街相对宽敞,店店相连,店外还有海鲜摊和山货摊里外三层相互拥挤着,嘈杂着各种叫卖声。街市延伸至“夏姑桥”。在清朝年间,官府为表彰夏姓女子的贞烈曾在桥边建了牌坊,桥因此得名。石桥呈神鸟驮桥之势,其工甚巧。当时的夏姑桥俨然是个木料市场,来自十里八乡的木材都在这条小小的桥津上交易买卖,商家走卒络绎不绝。过桥便通向下街终端“岭头坪”。

夏姑桥下就是“桥头溪”,雅称“昆溪”或“扆水”。朝夕暮晚,溪头“趴龟”处总是蹲满了红衣绿女,木槌挥舞间细浪翻飞,皂香扑鼻,捣衣声、说笑声和着浪浪的流水声自成老街一景,过往路人无不驻足流连。当年小学校舍就在溪边,是由临水宫改造而成的,除了前殿后殿,还有厢房、廊道、钟厅、拱桥和鱼池,非常雅致漂亮。我们的教室就设在钟厅和后殿左右两旁的厢房里。书声常逐溪声远,回合敲钟绕画梁的情境时常在我梦里轮回。前些时候去探访竟连门墙也寻不到了,不免失落良久。

离学校几步远是横街里的另一端“上水碓”,水车咿咿呀呀一天到晚唱个不停。老街人曾用水碓榨油,制作祭祀用的“火纸”。沿着溪岸往前是白墓下古寺。寺门口的古道依稀可辨,道旁有个宋代古井和两棵古榕。井水四季潺湲不尽,古榕密荫张帷,虬枝下挽亲溪。古往今来,井旁时时都放置着一个水瓢,传续着几代老街人最朴素的仁义与善良。

清晨或是傍晚,老街上家家户户挑水沿街而过,于是每条街巷的青石板就会被水浇得湿湿的,一路泛着蓝青色的光,时不时还会看到大人拿着扫把满大街追打自家小孩的场景,一个狼狈逃窜,一个跌跌撞撞,迎面的口喊“喔喔”躲闪,让人担心又忍俊不禁。

如果说白天的老街是世俗喧哗的,那夜晚的老街却是温馨文艺的,充满欢乐与祥和。吃过晚饭的老街人,用现在的话说不是在看戏就是在去看戏的路上。土地宫那边,“洪家班”的布袋戏和“姚家班”的七线木偶戏总也演不完。人民会场除了开会,就忙着接待各种文艺演出,越剧、京剧、放电影一天也没闲着。会场座位和票数有限,无座的可以扛着自家长凳进场,没票的就趴门缝、爬窗户,里外三层猫着;有的则占着小身板去钻门洞,当然,最后总有几个是被提着领子拎出去的。老街人也不恼,哄堂一笑了事。

老街人最爱看大戏,县里的京剧团和越剧团演出那几天,都兴奋得跟过节似的。老街还有一个自己的京剧班“阿九班”,班主兼男主角李先生师承温州地区著名京剧社,12岁那年首次登台一炮走红,时称“十二红”。女主角陈阿姨和京胡伴奏苏先生是夫妻,也是科班出身。苏先生的京胡拉得那叫一个“漂亮”!每晚守在场外站着听完整场戏的大有人在。老街人看多了戏,男女老少都会哼上那么几句。

会场散场也堪称老街一景,随着大门敞开,人群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扶老携幼的、呼儿唤女的、肩上骑着长凳的,每条街巷都是拥挤的人流;街上的小酒馆、小食担瞬间热闹起来,满街锅碗瓢盆叮叮当当;意犹未尽的就三五成群街边落座,呼来小酒煞有介事地对剧情点评一番,有“不正经”的还掐着兰花指学着小姐腔调扭捏作态,引来笑骂声一片,直到店主打烊才各自踱着醉步,哼着不成调的唱词摇头晃脑归家去。

刚有电视那几年,公社领导每晚还会把唯一的一台电视摆在大院空埕上公放。大院旁收割后的稻田也时有县里的放映队公放电影。公放都是要自己提早拿着凳子去占位的。我们家就在正对面,所以每次都能占到好位置。后来稻田上建起了新的电影院,还建了一个灯光球场,吸引着县里县外乃至浙江一带的球队前来献艺和比赛,场上人声鼎沸,异常热闹。我们家人想看自然是不用去和人家拥挤的,趴在窗户上就能欣赏到全局。

逢“二月二”“三月三”,老街就搭台“唱桐诗”,艺人们现编现唱,你唱我对,诙谐幽默的唱词引得观众开怀大笑,又随着高频扩音器在街市上空久久回荡着。逢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老街上的“马灯队”“码头线狮队”“龙灯队”是不缺席的。能选上“马灯队”的都是老街上最漂亮的女孩子。我大姐曾是其中一员,家人还挺骄傲的呢!“码头线狮队”的队员都由年轻的码头工人组成。线狮队的“狮子抢火球”环节堪称邑内一绝。这些队伍开始巡街时,大街小巷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唢呐齐鸣,老街人也早早备好红包和鞭炮在门口候着。人群至深夜都不舍散去。

晚上时间,老街上那些大宅院也是街坊邻居的好去处。老宅子遍布街头巷尾,大小有十几处,多为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的,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门楼;幽幽暗暗的楼梯踩着咚咚作响,咿咿呀呀的厚重木门后面都深藏着一个家族故事和神秘过往。宅院的名字或以自家商号命名,或以自家姓氏命名,都居住着十几、二十几户同姓族人,老街人称其为“里”。

那时候,我爷爷奶奶的家就在这样的大宅院里。夜幕降临,厅堂中央就聚集了几十位街坊邻居,小孩子们三五成群躲猫猫,大人们聊天讲故事,还特别喜欢讲鬼故事,在灯光昏黄的夜里听着瘆得慌,可架不住人家讲得精彩刺激,硬着头皮也要听着,而躲猫猫的小孩哪里还敢躲,全都跑出来自动投降。有的老宅院还有戏台,偶尔还会请布袋戏或木偶戏来演上几场,当然都是不闭门的,还会摆上茶水接待让前来捧场的邻人,相互客气,其乐融融。

后来填海造地把小海推得远远的,集市随之外移,老街就变得沉寂落寞了,但它依旧和那些老房子一起倔强地屹立着,那些时光里难舍的记忆还将深深根植在代代老街人心中,永不淡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陈雪兰:故乡的老街》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贝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