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11:29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光明网关键词 追寻
木棉花开 致敬英雄
■姜贵林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贾思宇
4月,气清景明,万物生长。
当我们迎着春日的朝阳,精神抖擞地大步向前,昨日的英雄,仿佛还在眼前,当年的牺牲,依旧铭记在心。
历史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今天的我们更没有忘记,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的身影和英魂。
曾经,本版和读者一同见证了许多部队官兵追寻英雄、思忆先烈的故事。
海军某部官兵从祖国南端出发,凭借7座青石墓碑上的寥寥信息,不断找寻烈士的家人、战友以及他们过往的经历。数万里的追寻之路,只为英烈不被青山掩埋,不被后人忘却。
空军某雷达站官兵始终没有忘记为抢救阵地装备而牺牲的“黄岛19烈士”,他们将烈士的名字写在19块岛石上,让“英雄石”作为“励志石”,激发大家心中的英雄气……
铭记英烈,不仅在清明节这一日,也在当下的每一天。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过去拥有未来的最好方式,是此时此刻的“我”不懈奋斗、奋勇向前。
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各位读者一起走进边防官兵,见证他们缅怀英烈的故事,也记录他们永远向前的足迹。
——编者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英雄连”战士在荣誉室内摆放木棉花。
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
当初春的风掠过南溪河两岸,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英雄连”营区内的木棉花又一次热烈绽放了。
木棉,又称红棉,因盛开时浓艳而热烈,落英时灿烂而不萎靡,得名“英雄花”。
连队胡指导员组织各班班长在一株木棉树下捡起了一些掉下的花瓣,尽管飘落在地,这花的颜色依然火红火红的。
来到荣誉室,在写有李成文烈士生平事迹的那面墙下,他们将鲜红璀璨的木棉花整齐排列。
“稍息,立正!敬礼!”连队官兵整理军容,然后抬起右臂向老英雄敬上标准的军礼。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追思,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那些讲述昔日战斗情景的文字,化作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景象,浮现在大家眼前……
木棉,春日花开忆英雄
官兵在烈士陵园献花。
去年3月,也是木棉花盛放的季节。
彼时,刚刚到任的胡指导员,只把营区里的这棵木棉树当作寻常植物那般看待。直到陪同李成文烈士的弟弟李成全来到树下,枝头上红得耀眼的木棉花,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去年的清明节,李成全老人来到了连队,那是我第一次见他。”胡指导员记得,老人的话不多,只是安静地听着官兵讲述连队的新变化,不停地点头。但走到木棉树下时,他停住了脚步。
李成全老人一直抬头望着树上的木棉花,许久后开口说道:“那年,我哥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木棉花刚打苞。两年后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是木棉花快开的时候。”
听到这些话,胡指导员心绪难平。他忽然意识到,那满树木棉花的赤红,正是先辈的热血,是英雄的本色。
掀起时光的帷幔,英雄先辈浴血冲锋的身影宛然在目。
那场战斗的前一夜,李成文曾望着幽静的夜空和战友说:“冲锋号就要吹响了,我们不能当熊包,为祖国为人民死了也光荣!”
翌日的奋战中,为了打开前进通道,李成文背着全连最大的一具爆破筒,带领爆破组向敌堡冲去。面对众多的明碉暗堡,他完全忘记了左腿负伤的疼痛,跃到一座敌堡下面,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紧紧顶在敌堡墙上,拉燃了导火索,强烈的爆炸震得山摇地动,硝烟顿时吞没了眼前的一切……
壮烈牺牲后,李成文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连队也因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荣誉称号。
“战斗打响前一天,李成文光荣入党,在木棉树下和时任指导员李申长谈心声。”胡指导员说,在连队官兵心中,木棉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树,当初修建荣誉室时,大家特意将屋内所有的背景墙体刷成了木棉花的红。
“木棉花散发着英雄气质,花期过了,它不会枯萎凋零,而是毅然决然从枝头坠落,砰的一声,以无比壮烈的姿态回归大地。”一天,胡指导员捡拾了一朵木棉花,放在了写有李成文烈士生平事迹的那面墙下,以示追思。
“不少战友看到后,也默默在后面摆放了花。”胡指导员说,后来,那面墙下的木棉花越来越多,整整齐齐排了数十朵。
木棉花开,致敬英雄。连队官兵共同约定,以后每到春日,大家都会在荣誉室举行一个仪式,为先烈献上象征着英雄精神的木棉花。那天,他们会喊上一句话:“‘英雄连’的兵不会忘记历史,‘英雄连’的兵会一直前行!”
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丰碑下的敬礼。阳孟君摄
成为“英雄连”的一员,胡指导员觉得很光荣,也感到肩上的压力不小:“我的岳父母是云南人,他们在儿时都学习过李成文的英雄事迹。听说我来到了李成文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他们非常激动,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干。”
有时,沉静的夜里,胡指导员会睡不着。他很害怕自己没做出成绩,对不起先烈们昔日的付出。
“2019年的清明节,我正在机关工作,曾前往安葬着李成文烈士的陵园参观。”如今,真正成为“英雄连”的一员,胡指导员一直想再去瞻仰祭拜李成文烈士。
趁着休假的机会,他再次赶往了位于屏边县的大龙树烈士陵园。
“那日天高云淡,十分宁静,我独自一人走进陵园。站在墓碑前,还没等心中的千言万语说出口,就忍不住红了眼眶。”他说,那一刻的心情实在难以形容,有思念,有缅怀,有感动……
墓碑背后的鲜活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4岁,碑上的黑白照片,仍是李成文年轻时的模样。他曾是父母口中懂事听话的孩子,也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和依靠,然而在那场战斗后,他永远成了连队官兵心中的精神坐标。
墓碑很干净,金色的碑文闪着光,看得出来,常常有人维护,但胡指导员还是认认真真擦拭了好几遍,并为李成文烈士献上了从连队带来的木棉花。
不远处,矗立着李成文烈士的雕像。石座上,李成文的动作定格在他牺牲时的一刹那。
胡指导员记得,雕塑下的长文里,有这样的话:“李成文精神同他的塑像一道,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多年过去了,先烈们为了祖国和人民英勇奋战的样子,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与英雄先辈的对话让他明白,前进的路,其实就在脚下。
面对李成文烈士的雕塑,胡指导员代表全连官兵深情告慰:“不管多少年过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连’的兵,决不会给您丢脸。”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回到连队后,胡指导员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连队官兵主动寻找更多关于李成文烈士的故事。
他没有圈定寻找途径,也没有划定事迹范围,只要大家想了解的内容,都鼓励战友们想方设法去追寻。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过往的历史是那么真实具体,曾经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连队每一名官兵更深刻地铭记过去,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二级上士周祥向旅机关借来一些资料,还在网上找到了当年记述李成文烈士英勇事迹的新闻报道。他把这些都重新打印了出来,集纳成一个小册子。
“李成文烈士刚当兵时,也是个虎虎生威的小伙子。”周祥在资料中了解到,“当年,李成文有着一股子冲劲,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他在跳木马练习中第一个站出来试跳,不小心一头栽进沙坑里,鼻子嘴巴里都灌进了沙子,但他用水冲了一下就接着跳,没有一点犹豫。”
读着这些故事,周祥的心里有了共鸣的感觉:“没想到,我和李成文烈士在性格上竟有一些相似。”他想到,刚入伍时的自己也是这样,练战术动作时,不管不顾地向前冲,等到了终点才发现手掌和膝盖全破了,班长给他抹药时,他还强忍着说不疼。
一级上士宁德宇了解到李成文烈士在儿时救人的事迹:“李成文烈士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当年,一个不会游泳的小伙伴在玩水时踩空落到深水里,李成文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将他救起。”
每一名官兵都在这场追寻中,找到了与李成文烈士的某种“联结”。有人找到了当年以李成文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和连环画,有人找到了李成文战友谱写的歌曲《歌唱英雄李成文》。
通过这样的追寻,连队官兵更加感到英雄们舍生取义的精神生生不息,和先烈血脉相连的情感仿佛能穿越时空,如今他们守卫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似乎都凝聚着烈士的英魂。
巡逻时,连队官兵会穿过一片繁华热闹的街区。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流,宁德宇禁不住想到了李成文冲锋的样子,想到了荣誉室里的锦旗。那次巡逻归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英雄昔日舍身忘我的牺牲,何来今日的欣欣向荣之景。”
传承的最好方式,是持续奋斗。
在这座边境小城,每年有长达半年的雨季,尤其是高温难耐的夏季,气温有时会超过40摄氏度,但没有一名巡逻官兵叫苦叫累。新兵们期待着自己能尽快在训练场上通过考核,前往界河边巡逻;连队的“龙虎榜”上,越来越多的官兵打破纪录,留下了他们精武强能的奋斗足迹……
关键词 铭记
漫长无尽的天路 连绵不绝的思念
■李红宙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在喀喇昆仑腹地,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新疆军区某旅官兵齐整列队,庄严宣誓。誓言与风声呼应,军服与白雪相衬,这里虽没有绿草鲜花、苍松翠柏,但不失庄严肃穆。
宣誓结束,下士尚林军跟着一级上士杜洋来到几座新修葺的墓碑前,点上香烛。
杜洋曾执行过烈士遗体运送任务,他对这些烈士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每次路过康西瓦,总习惯来看一看他们。
2023年入伍的尚林军,是杜洋的徒弟。刚下连没多久,尚林军就跟随连队来到高原,承受着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一睁眼就是层层叠叠的雪山,艰苦环境让他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后来,杜洋开始带着他练体能、学驾驶,训练学习中的不适应,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一次为边防连运输物资任务,杜洋提出带尚林军一起去锻炼一下。
一路的颠簸让尚林军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抵达边防连时,他感到自己身上已没有了一丝力气。边防连官兵的悉心照顾,让他渐渐恢复过来。尚林军发现,与同龄人相比,边防连的官兵更显老,脸呈黑紫色,嘴唇干裂,指甲凹陷……
“他牺牲时,和你一样是一名列兵。”返回途中,杜洋带着尚林军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祭扫一位年轻的烈士——魏正杰。2019年6月,魏正杰所在的边防连队在野外执行任务,他不幸突发高原性疾病去世。
“你一直觉得我们在‘生命禁区’执行任务很苦很累,可越是特殊的环境,越是使命特殊。通过我们的努力,给边防连官兵运送补给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杜洋说。
那一天,尚林军在日记中写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0岁,而我的20岁,要学习他的精神,继续完成属于我们的使命。”
在此次祭扫中,有一些特殊的祭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有云南的鲜花饼、山东的煎饼……
这些祭品,是替一位老兵带上来的,他名叫孙军胜,是该旅前身部队之一——新疆军区原汽车某团的一位退伍老兵。
这群汽车兵与孙军胜的缘分,要从一次偶遇说起。那是6年前的夏天,车队完成任务途经康西瓦烈士陵园,官兵下车祭扫,遇到一位为烈士扫墓的老人。
“这里长眠着我父亲的战友。”经过交谈,官兵们了解到他此行的目的是来祭奠父亲的战友们。
受父亲影响,1980年,刚满18岁的孙军胜参军入伍。
“你路过的时候,替我去看看他们。”得知儿子会途经康西瓦烈士陵园,父亲嘱咐道。
父亲很少讲起以前在高原服役时的故事,孙军胜也不太理解父亲的情感,更多的只是遵循父亲的嘱托,利用每次高原运输任务的机会,去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
直到两年后,他的一位战友也成了烈士。
那年的一次高原运输任务中,新疆军区原汽车某团车队行至界山达坂,遭遇特大暴雪,积雪没过了运输车的保险杠。
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强忍着高原反应和饥饿劳累,用铁锹、脸盆、木板等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挖雪开路,道路被开通1米,车队就前进1米。
遇到危险路段,头车驾驶员谭小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徒步穿梭于车队,替年轻驾驶员把车辆往前开,就这样来来回回,让本就感冒的他突发肺水肿。受制于当时的道路情况和医疗条件,谭小明因抢救不及时光荣牺牲。
“那次暴雪,前后约130公里的山路,平均积雪约80厘米,风口处的积雪更厚。”孙军胜回忆道,虽然没有跟随车队上山,但车队返回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时隔数年,再次登上喀喇昆仑,57岁的孙军胜高原反应强烈。可是当看着一座座新修缮的墓碑矗立在雪域高原,他擦拭着墓碑,读着上面新刻的铭文,读着英烈们的事迹,感觉这一趟值得,也真正懂了父亲当年为什么总是让他“替自己去看看”。
“年纪大了,我不确定能不能再来到这里,希望你们经常来看看他们,谢谢你们继续执行着高原运输任务。”自此,孙军胜与这群年轻的官兵建立了联系,而后的几年,孙军胜会赶在清明前,将代表着自己和父亲敬意的那一份祭品寄送到该旅,委托官兵们“替自己去看看”。
每年春天第一次执行运输任务,每经过一座烈士陵园都要下车祭扫,已经成为这群汽车兵延续了多年的习惯。
漫长无尽的天路,连绵不绝的思念。英雄们不会被忘记,他们的牺牲不是句点,而是用生命划下一道破折号,召唤着后人续写卫国戍边的新篇章。
关键词 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刘昌炜 苏鑫
夜晚,新疆军区契恰尔边防连学习室里的灯光还亮着。
随着一次次折叠和粘贴,五颜六色的信纸在上等兵何佳伟的手里变成了一盏花灯。每一年的清明节,连队官兵都会亲手制作花灯放进罗晓勤烈士墓碑前的托什干河,以此缅怀在任务中牺牲的先烈。
40多年前,战士罗晓勤奉命奔赴某达坂执行任务,途中突遭强烈的暴风雪,人被困在了山里。冰天雪地之中,他仅靠所剩无几的馕饼支撑,在极度恶劣环境下,凭借顽强意志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然而,因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又找不到避风之处,罗晓勤永远倒在了茫茫飞雪之中,将年轻生命留在了高原。当战友们找到罗晓勤的遗体时,他的怀里还紧紧抱着任务记录本。
在何佳伟心中,他制作的花灯像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使者,将他的内心话语传递给英雄先烈。
“其实何佳伟的体能素质并不算好,但他非常有毅力、肯吃苦。”中士周向滨说,何佳伟是同一批新兵中第一个参加巡逻任务的战士。
何佳伟的第一次巡逻,正赶上初春时节的风雪天气,一路上全是厚厚的积雪。何佳伟回忆:“越往前走,高原反应越强烈,只觉得天旋地转。”
“当时,何佳伟的脚步开始踉跄,脸也有些发紫。”周向滨本想让一名战友陪同何佳伟原地休整,可他一直咬牙坚持,硬撑到了点位。
巡逻任务结束后,何佳伟觉得自己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心中预期,有些苦恼。“快到清明节了,不如在制作花灯的信纸上写下想对英雄先辈说的话。”周向滨借此方式激励何佳伟重拾信心。
“您的生命,已化作了这片大地的脊梁。巡逻路上,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我时常想起您。希望我能像您一样,成为最勇敢的士兵。”那天,看着托什干河中的花灯一路漂远,何佳伟在心中一遍遍重复着自己写下的话语。
此后的一年时间,何佳伟不断践行着许下的诺言,多次被连队评为训练标兵。他还在巡逻途中翻过了艰险陡峭的达坂,跟随队伍成功登顶海拔4200多米的点位。
又是一年清明时。何佳伟在制作花灯的信纸上写下:“今年,希望在‘托河卫士’比武中拿到好成绩!”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