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09:00 阅读量:5.7万+
华人号:中国网日前,2025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智库对话2025·年度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隆重举行。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少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傅才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胡钰,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单世联,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意娜,《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魏建,《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中国文化报》记者站管理部主任李琤等学者,就“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主题进行分享与讨论。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次对话围绕“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主题展开,分别就“十五五”期间的AI文化产业、文化改革发展、文化战略方针、文化创新与创意活力、区域文化建设、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实践新形态等展开主题演讲与媒体学术观察。
李向民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回顾道,智库对话从2018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9年,每年的对话既是对上一年度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回顾,也是对下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他介绍了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工作的情况,提出这项工作不仅是学术体系建设的基石,也是中国知识体系自信的重要体现。他邀请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透露未来计划在短期内推出阶段性成果,以助力文化产业和艺术学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期间将发布由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指导,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紫金文创研究院联合遴选的“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热词”。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强调,文化新质生产力对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文化领域亟需通过科技融合和体制创新,释放出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丰富文化产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完善文化体制和优化金融支持。因此,要跳出传统认知,通过创新研究和传播模式展现新时代文化形态。他呼吁各界解放思想、优化文化生产关系,破除观念束缚和市场壁垒,共同构建更富活力的文化生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教授从产业融合、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多个角度探讨了AI文化产业的十大商机。他指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AI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正为文化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动能。未来的文化产业将以“AI+内容”为核心,推动从“IP孵化”到“微短剧”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人文创意、科技创意与产业融合的创新结合,将创造出更具附加值的产品与体验。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建议。他指出,数字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文化生产逻辑,并据此对文化主体性、传统行业结构及文化数据治理底层逻辑形成多重挑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教授指出,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前瞻性,尤其是在市场反应尚未明显的情况下,政府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胡钰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信息过载、技术过强、竞争过度等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尽管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进步,带来了便捷和效率,但它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冲击。因此,社会治理不仅仅要依靠科学和技术,还需强调人文关怀。通过全球化文明倡议,中国的文化理念能够为世界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以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对话。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提出,文化和生产力的结合将推动我国区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数字技术与科技的创新为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区域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生产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文化自信和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区域文化的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祁述裕教授分享了基于文旅部委托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文化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差异巨大,尤其是在文化创意和演艺领域,企业数量较多,而文化旅游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小微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祁教授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差异以及企业规模不均衡的现象,呼吁继续关注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如何支持其发展,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教授指出应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此外,单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将文化视为“礼物”,即强调文化的非经济性、象征性和公共性,认为这一视角有助于重新定义文化经济的研究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举围绕“文化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效应”主题,展开了关于数智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生机制研究。魏教授强调文化经济政策的完善,尤其是在文化财政政策和科技金融机制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应当将人文精神作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和边界,避免功利主义思维,确保文化生产力在新时代能够获得更大繁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的二重性展开,借用庄子的天地理念,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向教授指出,现代技术往往缺乏偶然性和灵活性,完全依赖设定的目标。他强调文科在新技术时代的价值挑战,强调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应回归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避免仅仅成为技术的附庸。在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文科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仍应得到充分体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教授讨论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新考验,分析了其发展困境与未来转型的路径。他认为,尽管短视频等新兴形式影响了电影市场,但未来媒介形态将经历潮起潮落,电影有望重新占据其应有的位置。同时,电影行业应减少数量、提升质量,注重社会情绪价值的连接,寻找新的观众群体和创作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意娜教授认为数字赋能下的人民文化实践正在发生新的转变。意娜教授提出了“人民文化实践”这一概念,强调文化的创造、传承和交流应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形态的文化实践,不仅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框架,还融入了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推动了全民创造和文化创新的趋势。她指出,文化传播的方式已从单向传播转向全民参与创作,尤其是在短视频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下,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也显著增强了文旅产业的互动性与影响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转变,意味着民间的创新力量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魏建教授强调,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和年轻群体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因素正在影响消费者需求,并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模式带来深刻影响。他强调,文化产业应从快速消费向更高质量、更深刻的创新转变,沉下心来反思文化价值的内涵,并推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活方式。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话题,更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的变革紧密相连。他指出,当前的讨论已不再仅局限于产业本身,而是回归到人类的本质问题,尤其是人类主体性的转变。当前我们正面临历史性的变迁,这需要重新激活和反思文化产业中已凝固的概念,并关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保护人类的精神和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应采取新的视角,重视人类的多元主体性,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国文化报》记者站管理部主任李琤指出,旅游产业正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实施上,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和经济融合的指导,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李向民教授在做会议总结时提出,当前社会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共识变得愈发模糊,传统的共识基础在现代社会逐渐碎片化。社会和技术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共识上更宽容,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回归到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面对技术的挑战和人文困惑,社会学者的角色变得愈加重要,并为当今复杂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思考和指导。尽管问题的讨论逐年有所变化,但智库对话的深度和视野也在不断拓展,逐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视角与建议。本次论坛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讨论为“十五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高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通讯供稿:王智洋、张棋焱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