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11:05 阅读量:5.5万+
华人号:健康之路今日健康提示
建议成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生活中可使用限盐勺量化用盐,多用醋、柠檬汁、香料等调味,多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少吃高盐零食。
为什么“吃得少”却瘦不下来?为什么每天只吃两餐还是长胖?
在体重超标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进食”问题——不是吃太多,就是吃的方法不对。这一情况提示,改善“进食”对于促进健康体重管理至关重要。
人体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身体的“饥饱信号”主要由下丘脑和胃肠道共同发出,通过神经和激素系统进行调节。从下丘脑到胃肠道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控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下丘脑有两个关键中枢尤其重要,分别是摄食中枢和饱腹中枢,在功能上起到相反的作用。
摄食中枢:当血糖低于3.9 mmol/L时,会触发饥饿感,此时应及时进食,否则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如面色苍白、手抖、心慌、出冷汗等。
饱腹中枢:当进食后胃容积扩张约60%,或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瘦素等激素上升时,身体就会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
1.食物选择:构建三维饱腹模型
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5)》的营养配比建议,用“三色餐盘法”(绿盘蔬菜、黄盘蛋白、红盘主食)构建食物的三维饱腹模型,控制食物比例,以帮助控制食欲和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2.进餐顺序:给胃安装“智能阀门”
调整进餐顺序为“蔬菜→蛋白质→主食”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策略。这种进食顺序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使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减慢,进而降低血糖上升速度;同时,还能优化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相当于给胃安装了一个“智能阀门”。
3.进食节奏:激活“饱腹延迟机制”
大脑接收到饱腹信号需要约15分钟左右,如果你狼吞虎咽地吃完一餐,很可能会因为大脑尚未接收到“已经吃饱”的信号而继续吃更多。因此,进食速度要放慢,细嚼慢咽(每口咀嚼15~20次),适当延长用餐时间,使餐前准备到用餐结束时间延长至20分钟左右,让大脑及时感知“吃饱了”,避免过量进食。
饱腹等级小贴士:
(1)认识饱腹感:根据进食后胃的状态,分为三分饱、五分饱、七分饱、十分饱。
(2)“七分饱”黄金点:进食后胃部没有胀满感,但已经感到满足的状态,既不撑,又不饿,感觉刚刚好。这如同保持手机充电量在70%左右,既能续航又保护电池。
(3)“饥饿陷阱”警报:成人胃排空后容量约为50~100mL,饱食后可达1~1.5L,约等于双手合捧体积。所以,当你想吃更多食物时,默念“胃的容量≈自己的两个拳头”,以控制自己的食量。
4.特殊场景巧应对
(1)聚餐场合:餐前喝200mL温开水,可以增加饱腹感。优先进食蔬菜、清蒸鱼等低热量、高纤维、高蛋白的菜品。
(2)深夜加班:建议选择适量即食鸡胸肉、可可含量70%以上黑巧克力(20克左右);同时,用薄荷精油涂抹太阳穴,可以有效控制食欲,以避免深夜进食过多。
误区一:低脂食品=健康选择?如:市面上某些低脂酸奶含糖量高达15g/100 mL,1杯酸奶相当于3块方糖。建议选择无糖酸奶,既健康营养又增加饱腹感。
误区二:代餐=减肥?“代餐” 通俗来说,就是能 “代替正餐” 的食品,比如用一杯奶昔、一根能量棒或者一碗营养粉,来替换平时吃的早餐、午餐或晚餐。代餐可作为肥胖患者的干预手段。但是,长期依赖代餐或代糖产品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配合均衡饮食与运动,且需警惕营养不良风险。
误区三:空腹运动更燃脂?空腹运动虽然使脂肪供能比例增加,但使自身的肌肉分解速度加快。建议运动前1小时补充1片全麦面包和1个鸡蛋,以避免肌肉分解和疲劳。减肥的核心是“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不能只盯着“燃脂效率”而忽略整体平衡。
总之,科学减重不是痛苦的自我约束,而是与身体智慧的深度对话。通过理解饱腹感的科学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这些原理来指导实践,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体重,同时享受健康、愉悦的生活。
来源: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编辑:杨沛、陈沂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