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不管有钱没钱,四个方面该对孩子大方点

2025-04-05 18:30 阅读量:2.1万+

华人号:书写人生

身为父母,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想带孩子看世界,可一想起昂贵的开销就头疼;

自己舍不得花钱,只有给孩子买东西才不心疼;

不知道怎么教育,恨不得倾其所有给孩子一切......

一旦家里有娃,绝不仅仅是多添一双筷子。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是金钱堆积起来的。

也因此,常听朋友们调侃孩子是“四脚吞金兽”,从出生到成人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开销。

不过,大部分普通家庭,注定很难在金钱上给孩子太多支持。

这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放手不管,而是可以在其他方面大方些,帮孩子建立一个永远自信、永远自爱的内在支持系统。

在小红书上,有个热议话题:

如果只能选一个,是希望父母从小富养你,还是给你攒套房?

评论区众说纷纭,点赞最高的回答,来自一位叫@momo的网友。

momo提到,她小时候父母很喜欢哭穷,总给她灌输“我们家没有钱,你不要和别人比物质,要和别人比学习”的观点。

因为这些话,momo一直以为家里很穷。

初中时,除了饭钱外,她没有任何零花钱。有一次,她两周没吃晚饭,攒钱买了顶100多块钱的帽子。

结果,这件事被父母念叨了好几年,反复强调他们赚钱多不容易,甚至跟亲戚吐槽momo不会过日子。

直到大学毕业时,momo才知道父母给她攒了不少存款。

可对于这份迟到的馈赠,momo并没有很开心。

在她看来,自己现在有了赚钱能力,完全能养活自己,可童年丢了就是丢了。

何况,穷养带来的自卑和尴尬,刻在她的骨头里,这辈子都洗不掉。

内心富足的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落落大方,自信坦荡;

反之,内心匮乏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自卑又自傲。

科学作家万维钢曾写道:

生在富足时代而持有匮乏心态,是现代人很多错乱行为的根源。

多带孩子见世面,体验不同的经历,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性格和底气,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他们的体验越丰富,眼界越开阔,未来面对外界变化时就能越平和。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不被匮乏驱动的人生,而不是困于金钱之中,逐渐干瘪、枯萎。

“你怎么回事,成绩又下降了?”

“你看李姨家孩子,工资又高又清闲。”

从小到大,朋友洛洛都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她一度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拼了命学习,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可努力了20多年,依旧换不来一句夸奖。

直到去做了心理咨询,洛洛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存在问题。

因为从小在打击中长大,她会习惯性否认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

也因此,她做任何事都绷得很紧,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凝视着自己,生怕没做好。

每次换工作时,洛洛都是无缝衔接,不敢停下来休息。

平时,只要领导稍微严肃点,她就会充满不安和自我怀疑,心想:难道我真的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吗?

长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使得她的身体悄然拉响警钟。

《父母的非暴力沟通话术》一书中提到:

父母进行打击教育时,往往对孩子进行的是单方面说教,并且其中夹杂的大都是负面内容,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反向作用,让他们变得更加糟糕。

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未必是坏事,但过犹不及。

过分苛责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抽出部分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很有前途。

8个月后,他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进步都很快。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当老师不断地夸孩子,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就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表现。

同理,父母在鼓励上大方点,经常跟孩子说“你一定可以”或“你能做到”,也能不知不觉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你是否因为没耐心听孩子说话,而误会过孩子?

年糕妈妈李丹阳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的老公是个暴脾气,根本静不下心来和儿子交流,一着急就用打来解决问题。

有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勺饭在地上。

她老公问道:“你怎么把饭掉地上了?”

没想到,儿子又舀了一勺饭掉在地上。

她老公当时就很生气,大声凶道:“怎么回事?这是在浪费食物!”

儿子被吓哭了,不知所措。

李丹阳抱住儿子,问他:”你干嘛要把饭故意倒在地上?“

儿子抽泣着说:“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地上了,我要示范给他看。”

知道儿子这么做的原因后,李丹阳带着儿子一起,把地上的饭收拾好。

面对儿子看似调皮的举动,李丹阳比老公多了些耐心,懂得倾听孩子的话,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事后,李丹阳感慨道:

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不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同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亲子间的冲突很容易就解决了。

真正的倾听,不是只用耳朵,还要用头脑理解对方,不带主观臆断。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同理心倾听”

简单来说,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为什么呢?我想听一下你的看法。”

对父母来说,跟孩子沟通时不妨减少表达,让自己说的话占比不超过40%。

与此同时,记得把观点和事实区分开来,并试着重复孩子说过的话,这样就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减少误解。

医生“第七夜”高考报专业时,想报刑事科学技术方向,这是她从小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可父母极力反对,爸爸把她痛骂一顿:“女孩子上什么公安类院校,以后怎么找好工作。”

妈妈也苦苦哀求,劝她学医。

她不忍心违背妈妈的意愿,只能妥协,报了不喜欢的临床医学。

然而,她对这个专业本能地排斥,每天都浑浑噩噩地过着,成绩自然也很差,大一就挂过科。

她在电话里向父母诉苦,他们却气急败坏地说:“花了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不用心学对得起谁。”

最严重时,”第七夜“整晚睡不着觉,在焦躁和怨恨的情绪里反复横跳,有时走在大街上,她会突然大哭,痛苦不已。

所幸,她后来遇到了很好的导师,把她从泥潭里拖拽出来。

很多人会像“第七夜”的父母这样,觉得自己的经验永远是对的,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

可要知道,孩子不是别人的附属品,更不是完成父母意愿的载体,他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也有说“不”的权利。

父母对孩子最奢侈的爱,不是堆砌名牌与物质,而是在托举上大方点,让孩子做自己。

教育研究者楼夷曾说:

如果孩子能按自己的方式独立完成任务,就会感到有控制力、自主感,要不然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并感到羞愧。

每个父母都需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问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少说自己的建议。

长此以往,就能促使孩子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育儿,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父母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成年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工具人。

因此,不管有钱没钱,父母都该在体验、鼓励、倾听、托举上,对孩子大方点。

这么做未必需要太多钱,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不过投资孩子的技能、视野、眼界、思维,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家中蓬勃生长,活出自己的模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不管有钱没钱,四个方面该对孩子大方点》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布基纳法索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